据媒体报道,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将对2016级本科生的课外锻炼实行运动打卡考勤,未完成规定次数,将影响体育成绩及奖学金评定。记者了解到,在学生中实行运动打卡,此前已有一些高校试水,而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质疑和相关管理的问题。
●支持 “强制”体现校方责任感
不容忽视的现状是,我国在校生体质的确是有所下降,这与生活环境相关,当然也与激增的课业压力导致缺少锻炼时间有关。
2014年教育部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明确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体育测试不过关,将拿不到毕业证,也没有资格参加评优和评奖。学校以“打卡”这种强制性措施敦促学生锻炼,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而从北师大的细则来看,考核要求并不严苛:大一学生每学期打卡考勤不少于30次即可,平摊到每个月也就是五六次。其目的还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外锻炼的习惯,进而让学生自发地改变生活方式。张枫逸
●质疑 监督的善意应因人而异
“跑步打卡”的强迫性意味不容忽视。若不加强精细化管理,势必将沦为形式。就目前来看,已经出现了学生穿轮滑鞋、给跑步APP“越狱”现象,这明显是为了应付打卡,学校应有应变举措来避免应试思维带到了体育场上。
首先,学校应在督促学生锻炼和“跑步打卡”上正面引导,多强调诚信,并且运用科技手段抽查,反对弄虚作假,对弄虚作假者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其次,向学生开辟更多的体育锻炼认可通道。比如打乒乓球、踢足球、游泳,只要完成固定时间就可以折算为跑步打卡。
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本意虽好,但不要因为执行僵化最终只剩形式的躯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