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微信朋友圈内流传着一则招聘信息:集美滨水学校因为若干名老师请产假,特向社会公开招聘临时顶岗老师数名。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年初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年底迎来了“二宝”生育高峰期。目前,全市不少学校出现老师休产假而导致人手短缺现象。
(10月27日《海峡导报》)
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全面二孩”不可避免会深刻地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女教师比较集中的中小学,“教师荒”带来了学校对顶岗教师的需求。尽管用工方式灵活、便利,“短工化”却带来顶岗教师缺乏归属感、家长担忧拉低教学质量等问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多一些“未雨绸缪”.
与编内教师相比,顶岗教师沦为某种意义上的临时工,在薪酬待遇、身份认同上存在着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从报道来看,应届毕业生是顶岗主力。如何激发这些年轻人的活力,让他们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一是短期的“钱景”,在同工同酬上多下工夫;二是长期的“前景”,为这些年轻人提供更多“留下来”的机会和渠道。
在一个旨在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的社会,顶岗教师应该实现体面劳动。善待顶岗教师,既能缓解“教师荒”,也能为学校储备优秀人才。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顶岗教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过渡的缓冲地带;当他们积累了足够的教学经验,在就业市场无疑更具竞争力。事实上,身份标签并不等同于角色扮演,比在编老师教学质量更高的顶岗教师大有人在。
为了更好地应对二孩政策带来的“教师荒”,学校不能只将顶岗教师当成代替编内教师干活的工具,而是要尊重和回应他们的利益诉求,将“钱景”与“前景”有机结合起来。当顶岗教师人尽其才,教育质量才有保障,家长也更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