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爆料,上海一幢百年优秀历史建筑巨鹿路888号英式建筑群,以8000万元价格被卖出,然后在光天化日下被90后海归女业主拆个精光准备另起现代建筑,监管部门在前后半年里竟毫不知晓。
消息传出,反响强烈。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可以将凝聚着几代人智慧与心血的历史建筑卖给私人?能不能出台法律,禁止一切的历史建筑买卖?目前像巨鹿路888号这样的建筑产权明晰、可交易的老洋房全上海还不到100套,它们是近代上海走向工业文明的象征,是毁一套就少一套,历史禁不起这样的折腾。这条消息对杭州的触动也非常大,因为在我们的西湖,也环绕着一大批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虽然,杭州在历史建筑的使用、维护、监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这条上海新闻还是触动了杭州的心弦。
历史建筑能不能买卖,一直是个惹人争议的话题。当年,曾是蔡元培女儿女婿婚房的杭州马岭山房转卖的消息传出后,也引发了这么一波大讨论。但历史建筑是不是一概不能拿来买卖呢?答案是否定的。一则,现有的法规并没有禁止买卖历史建筑的任何规定,法无禁止即可为。二则,买卖历史建筑其实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为政府不能无限投入资金管理这些建筑。比如早些年,一些遍布乡村的古建筑,因为房主缺钱修缮面临凋零倒塌的危险,正是一些有志于文保的人接手买下并注入维修资金,才让它们浴火重生焕发新姿。国外许多地方也是这样运作的。
所以说,历史建筑并不是一概不能买卖,关键在于事后的监管约束能否跟上,不能随着所有权的转移而放手不管。我国的文保法律对历史建筑买卖后的约束曾作出规定,但问题是,具体的细则在具体的部门有没有落实下去?有没有成了儿戏?比如,有关部门有没有在建筑转让时告知这是文保单位?有没有签署保护协议?有没有规定转手后的修缮细节?即使这些都做到了,但最重要的事后的监督有没有做到?等原有的历史建筑被拆成废墟后再责令重建,那还是原来的建筑吗?那还有多少历史意义呢?历史建筑保护可不是简单地划个圈,而是需要各种法律及制度跟上。
国外的一些方法值得借鉴。当一幢房子被界定为历史建筑后,那么就会面临严格的附加条件,不能随意改变结构甚至推倒重来,业主甚至还负有修旧如旧的责任,有关部门更是会定期检查。严格按照规定来的,给予资金补助税务优惠,违规的立马予以严格处理。事实上,历史建筑由私人恰当地使用,丝毫不影响其使命,正如西湖边那些维护良好、甚至被挪作商业用途的历史建筑,正是它们,让历史鲜活地生活在现代的世界里。
回到巨鹿路888号被拆这件事上,应该说,这是一起业主漠视法律、相关部门监管失责相互作用的典型案例。那些蔑视历史文化、有钱就任性的业主毫无疑问是要为其拆毁历史建筑的行为受到法律制裁,但监管者的失责更要被严肃追问。历史建筑的交易、改造都是有法可依,更需要监管部门密切关注、严格监管的。但长达半年的时间,所在地的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对大规模的违法施工行为竟毫无察觉,这说明存在基层的管理真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更需要亡羊补牢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