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恺
1982年10月9日,张藩将军下榻于成都军区望江宾馆。
他告诉我韦杰将军家的电话,看望时间订于次日下午3点许前往。
韦杰,壮族,广西东兰县(1914年3月29~1987年2月3),成都军区副司令,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勋章。
10月10日下午,张藩至韦杰家,一座位于成都军区203的小院。
张藩和夫人彭克走进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小菜园,绿意盎然。韦杰和夫人郭毅热情地接待,韦杰说:“多年不见,欢迎欢迎!”两位开国中将手挽着手,步入家门。
警卫员张文银和司机戴荣生抬着一箱兰州白兰瓜,放到了儲藏室,就被韦杰的警卫员小李拉到自己的房间聊了起来。
战友之间的信任,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依然成为将军此生最珍贵的回忆。
温馨的家,简单家具,整洁的环境中透出主人的品位,宽敞明亮的客厅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我和将军的女儿在一起工作,听她讲过父亲的传奇人生。1929年12月11日,韦杰参加邓小平、韦拔群在广西百色举行起义。在六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屡建功勋。
张藩介绍说:“这是刘恺医生。”
我连忙敬礼说道:“韦副司令,好!”
韦杰将军说:“坐吧!”
我看到首长入了座,随后落座。
韦杰,中等个,他有精干的瘦,如同精钢炼成般,在瘦中带着一股坚韧的力量,那双眼睛有广西壮族汉子之特征,坚定而炯炯有神。
我静静地聆听着将军之间有趣的交谈。被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所吸引,就像一幅画,有绚烂的色彩和鲜明的线条,那画面不仅生动和谐而且让人受益匪浅。
我印象之深地记得,张藩说:“学院里那几个国民党黄埔学生不仅人精干而且讲课很不错。我听说你还给他们介绍过对象,你还有红娘牵线的能耐?”
韦杰说:“嗨!你的侦察手段这么强,连这也侦听到了?这么多年你还记得学院里那几个黄埔学生,那些教师讲课风格独特,讲得激情澎湃,我也喜欢他们。老大不小了还没有耍朋友,我和郭毅就张罗地介绍呗!让年轻人们的两颗心在喧嚣中找到依靠,这是我夫人的点睛之笔。”
将军们交流氛围融洽,其乐融融。不大会功夫韦杰就吸了两根烟。吸完烟,就喝着茶,他能意识到吸烟不好,却依然难以抗拒烟的诱惑。韦杰对着炊事员说:“小王,把张副司令带的白兰瓜切上,大家一起尝尝。”大家吃毕,韦杰夫妇送我们上车,互相道别。
回到宾馆,饭后张藩将军约我一起散步。我说:“韦副司令的女儿在司令部门诊部口腔科工作。”
张藩给我讲:“让她到家来吧。”
我回答:“是!返回兰州我俩一起去!”
张藩接着说:“1951年1月15日,南京军事学院是在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和中央军事政治大学基础上组建的,首任院长兼政委是刘伯承元帅。我1951年1月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留校在学院担任战役战术教授会主任,任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副院长。1952年9月,韦杰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深造,留校担任学院高级函授系主任兼党委书记,后调任成都军区副司令。那时的学员都是军师级领导,战功嚇嚇,不好管呀,带兵容易带这些有功的官,难!”
张藩随后跟我说,回头你给娜莎打电话说:“我们去你家了,见到了你的将军父亲和你慈善的母亲,他们一切都好。”
在成都期间,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来看望了张藩将军,成都军区尤太忠司令员在望江宾馆盛情宴请了张藩将军一行,而且韦杰将军也在本次宴会中,这是我第二次见到他。
席毕,我终于憋不住了,斗胆向韦杰将军报告:“报告首长,我和韦娜莎医生师出同门,同在宋全有主任麾下学习牙科技艺,渴望在专业素养上努力。我是师兄,她是师妹。”
韦副司令说:“噢!师出同门?娜莎从来没有说过,你告诉她,‘学海无涯,唯有勤奋’。”
10月16日,新闻联播结束,韦杰夫妇来到我们住所,为张藩将军送行。我第三次见到韦杰将军。
我立刻向韦副司令立正,敬礼!将军和我握手加了力,让我感到有一股暖流涌入内心,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温暖的话语,让我难以忘怀。
两位将军,就一杯清茶,款款而谈。
韦杰将军讲述了朝鲜战争之惨烈,锻炼了军人勇气和坚韧。这些年,六十军不少被俘士兵在逆境中生存,互相扶持,艰难度日。有位找我申诉冤情的张ⅹ……我这个当军长的不会置之不理,更不会袖手旁观。我会尽力在上访问题出现前,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我为被俘士兵作证,为他们辩护……”
郭毅阿姨提醒:“喂!9点过了。”
我心嘀咕为被俘士兵作证。张X何许人也?能让将军这样念念不忘……
韦杰和张藩就此话别,两位将军手拉手出了门。
张藩和韦杰谈笑风生走着,郭毅左手挽着彭克的胳膊走着,我望着几位老人的背影心情格外凝重,他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些老人走过枪林弹雨,走过艰苦奋斗,走过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时光的烙印是那样的刻骨铭心。
警卫员小李拉开了车门请上首长、阿姨上车,关好车门。
韦杰招手告别,张藩挥手作别……
我看到A12一一1700号大红旗汽车,一溜烟儿地跑远了。
韦杰将军傲骨凌风,无论风雨,始终如一,永远铭记。
一盒椒盐桃酥,成都人记忆中的味道,不仅有陈麻婆豆腐还有文殊院街椒盐桃酥,那儿天天有人乐此不疲地排!这是成都人对宫廷糕点味道的认可,也是对记忆的追寻。娜莎告诉我:“有一位被俘士兵,爸爸帮助他申诉冤情后,安置了工作。他感激得不得了。还说‘第一次到家就想买文殊院那儿的椒盐桃酥送给老军长,一斤四角二分的椒盐桃酥,由于囊中羞涩硬是拿不出,等我有了钱一定要给老军长买的。’果真他做到了,有一天买了椒盐桃酥送到我家,那天爸爸不在家,他进了家门放下椒盐桃酥就跑。妈妈追不上他,让警卫员硬塞了5元钱,妈妈说这娃儿不容易!”著名作家阎欣宁在《韦杰中将》书中讲述韦杰为被俘士兵作证的故事。
张X是被俘士兵其中一员,于1953年胜利谴返归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张X,四川眉山人,西南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毕业,1950年10月入伍。曾任180师539团参谋处见习参谋。180师突围受伤被俘。美国人约翰.托兰所著《漫长的战斗》对他被俘有过描述。张X在美军战俘营中关了二年,受尽摧残和迫害,始终不曾屈服。在“甄别”的岁月里,他从没有动摇过返回祖国的信念,为此,他被敌人列入“共产党死硬派”胳膊上强迫刺上“反共抗俄”字样,张X强忍剧痛,用刮脸刀连皮带肉剔除这四个字,至今胳膊刀疤仍晰然可见。那年,他才过20岁。他以“判徒”的罪名开除团籍,作复员处理。从此,厄运就开始了。他曾先后两次参加高考,均因政审没有录取。他当过民办教师。干过岷江纤夫,太阳给他洗过澡,阳光把他的皮肤洗得呜黑呜黑的,他吼着川江号子,使着大劲拼命拉着纤绳,一步一步地挪,肩膀被勒得红红的。“文革”开始后,老账新算,张X的处境更加艰难,他所在的省交通厅以“投敌叛国分子”罪名被抄家,批斗,害得他有家难归,这还不算,人家干脆四处张贴“通缉令”指名道姓抓他归案……走投无路的张X,打听到当年的老军长在成都军区当副司令,情急之中,怀揣“通缉令”冒昧闯上门。韦杰耐着性子看完“通缉令”怒气冲天说道:“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我是六十军的指挥员,战争进程和变化,部队作战我了解。你们这些被俘的同志,大多是突围受伤被俘,战争有烈士就有被俘,我这个军长有责任啊。再说,你们在敌人的战俘营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坚持爱国斗争,回到祖国的都是好同志……”韦杰普通一席话让张X倍感亲切,双眼潮湿凝聚着无尽的悲伤和哀愁,他悲感交集地说:“老军长,您肯为我做证吗?”韦杰斩钉截铁地说:“可以,这个证我不肯做,还有谁来做?你们这些娃娃都是我从四川带出去的,我没有把你们带回来已对不起你们的父母了。”娜莎讲到爸爸招呼张X在家吃饭,那天张Ⅹ是真饿了,他吃快,快得多,做了六个人的饭,结果被他一个人吃了多一半。爸爸看着他吃的样子说道,吃吧!吃吧!炊事员又重新给爸爸下了碗挂面。
随后,韦杰详细询问了张X家里生活情况,以及归国后的遭遇,韦杰又仔细看了他的复员军人证书。在秘书拟好草稿,韦杰阅毕,亲自在上面批示:“张X同志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受伤被俘,停战后遣返回国,组织决定作复员处理不属投敌叛国分子。”韦杰,以心为笔,以情为墨,书写下最真实的证词,绘就正义的图景。韦杰特意叮嘱:“你回去,如果解决不了问题,还可以找我。”韦杰送张Ⅹ出门。结果,张Ⅹ先后四次向韦杰如实反映情况,他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还被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开除公职。韦杰善解人意,知道张X若实在过意不去,不会一趟趟登门求助的,一个在敌人棍棒皮鞭下不肯屈服,怎么肯向命运低头呢?韦杰看到他一家生活无着落,愈发难了。愤慨之后,韦杰感觉张X这问题久拖不办,须亲自出面说话,就提笔给四川省交通厅邱先忠厅长写信,请他站在党性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为张X的事做出合理安排,张X无罪,他有恢复工作的权利。邱先忠见信后果然领情,安排张X去了川藏公路二郎山则多山当了一名养路工。苦虽苦点,一家人有了吃饭的碗,有了安身立命的窝。志愿军被俘人员就有低人一等的生活状态,这个苦难经历让他在面对他人时总是自卑的,他仅仅需求生存最基本条件,活下去,艰难地活下去。被俘士兵能找到老军长是幸运的,有了贵人相助也是他的福气。难怪那个兵说:“我咬咬牙,也要买盒椒盐桃酥报个恩,送到韦府睡觉都踏实。”感恩的人一定会走得远……
韦杰咋能不知道被俘士兵的愤怒与失望?而这种情绪面临生活诸多实际困难,韦杰无能为力为被俘人员一一解决实际困难,只要属下找到他,他就义不容辞伸张正义。加之源于相关部门不作为、推诿扯皮,让这些被俘士兵的心伤得透透的,尽管他们心灵深处还抱有一丝希望,他们希望通过老军长为他做主,作证,长时间的奔波和等待,让身心疲惫的被俘士兵更加无助和迷茫。寻找老军长的被俘士兵一个接着一个。韦杰是带兵的人,只有时时把兵事放在心上,了解兵的需求,倾听兵的心声,为兵解决实际困难,方能温暖兵心、凝聚军心。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了第74号文件---《关于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问题的复查处理意见》。在文件中,中央明确了如何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的问题,并且制定了重新审查、妥善处理方法。
韦家家风,我返回兰州,我向娜莎转她达父亲的话“学海无涯,唯有勤奋”。她告诉我,爸爸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韦杰出生于贫苦的壮族家庭,有着博大无私的心地。韦家有个“扶贫希望工程。”是将军动员倡导的结果。
东兰的韦姓老家是个庞大的家族。韦杰动员子女“一帮一,一扶一”治家理念。韦杰说:“老家穷,早点培养出那些孩子来,才能改变贫穷面貌。”他是很早就有智力扶贫的动作。他以家庭结对子式,自助式的扶贫路数实践着治家主张。
韦娜莎向广西东兰县政府设立“韦杰将军奖学金”,每年拿出2.5万元,用这笔奖金专门用来赞助那些学业突出而贫寒的学生,至今为止。东兰考入大学的部分大学生,仍在使用这个“韦杰奖学金”。好多个被赞助的大学生勤奋努力地学习,表示学好了知识报效祖国。此外,老家堂兄弟的子女都在上学,韦娜莎等又肩负起救助韦家笫三代人读书义务,远在京城的她离广西东兰越远就越牵挂父亲眷恋那块土地。因为父亲如果在世,他仍会动员孩子们这么做的。孩子们只是尽心尽意替父亲做着那些他未来得及做完的事。
韦家家风鼓励家庭成员不断学习进步,以提升家庭的整体素质,为每一个成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得家庭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持活力和希望。
2009年秋,我在成都机场候机,巧遇娜莎,不期而遇的惊喜,恍若梦境,让人陶醉在美好的憧憬中,即使分别在即,也留下了珍贵的回忆。我问,老母亲可好!她说,好!好着呢!我是专为母亲祝寿回来的,在此候机返京。
2010年1月13日,娜莎给我寄来由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一一韦杰将军诞辰95周年邮折纪念和《韦杰中将》回忆录。我认真拜读学习,韦杰的战斗一生充满了智慧,他传奇一生注定在战场上,走过血与火的洗礼,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军人的作为。
我对韦杰将军印象深刻,愿其光辉永驻人间。
2024年9月20日
作者简介:刘恺,牙医,陕西渭南人,原兰州军区机关门诊部退休,甘肃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