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布园藏身闹市的宁静小街

时间:2012-04-11 11:17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文/记者 薛雯 图 点击: 载入中...



印花布园路边这面巨大的磨盘,诉说着这里昔日的生活方式



安市说唱艺术团位于印花布园



印花布园社区



印花布园北口

 

 

民乐园、香米园、习武园、菊花园……在西安城多个以“园”为名的地名中,印花布园看上去算是名气稍显逊色的一个。但是,紧邻西安城中心位置钟楼,实际上让这里长期享有令别的街道艳羡的便利。

  明清时印染花布的作坊在此扎堆

  说起印花布园,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在哪里,可要是搬出它周边的坐标帮助定位,就会比较清晰,常使人恍然大悟,因为这些邻居们可都是每个西安人耳熟能详的地理坐标:钟楼东南角、开元商城南侧、南大街东侧、骡马市之西等等。再往确切里说,印花布园南起东木头市,北抵开元商城南侧,是一条长百米左右的南北巷道。

  有意思的是,就是这样一处钟楼脚下的黄金位置,印花布园比起它的邻居们却显得低调许多。它不像木头市这样整日车水马龙,更没有骡马市那般昼夜繁华喧闹,它安静地夹在闹市区中,成为一处容纳着大量住户的居民区。很多人可能无数次走过印花布园周边的几条街道,但却很少走过这条街道。

  印花布园的道路不宽,大约五米左右的样子,道路两侧基本没有什么行道树,几个居民院落相对整齐地分布两边,里面是统一的多层居民楼。

  要说印花布园成为居民区的时间,可称得上历史悠久。据《明清西安词典》记载,唐代时,今天印花布园一带位于长安城的皇城之内,为管理国家手工业事务机关的少府监所在处。唐末之后,这里逐渐成为居民坊巷。

  不过,这时那里还并不叫作印花布园,它正式成为印花布园,是明清时候的事儿。相传,明清时期,印花布园街巷里聚集了多家印染花布的手工作坊。印染花布、晾晒花布、售卖花布成为当地一景,小巷也便因此得名了。稍有不同的是,一开始,这里是叫作“印花园”,清末的《西安府图》中仍用的是这个名字,后来,才改作了印花布园。

  大致想想,其实西安城类似印花布园这样以行业命名的街道还有很多,在印花布园周边就有不少,如骡马市、木头市、案板街、竹笆市等等,而且这些地方的得名基本都产生于同一时期。对此,西安地名专家葛慧老先生解释说,封建社会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物质交流薄弱,到明清时期商业有一定发展,尤其在骡马市、木头市、印花布园这样的城市中心地带,逐渐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售卖市场,而且每个区域售卖货品的特征明显,常常是同类商品聚集,于是人们纷纷以这些特征来给街道命名,而当这些地名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认知被广泛推广开来,所以即便后来最初的特征消失,也不会轻易再改变名称。就如我们现在知道的这样,印花布园、骡马市、木头市等,就算没有了印染花布作坊、没有了骡马交易市场、没有了木器售卖店铺,地名却始终沿用。

  很少有居民能说出街名的来历

  印花布园的印染花布作坊始于明清,那持续到了什么时候呢?葛老先生说,大致经营到民国年间,后来,一些洋布庄在东大街、南院门开设起来,花色漂亮、款式新颖的洋布很快受到顾客欢迎,传统的手工印染土布便慢慢衰落下去,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印花布园的手工作坊就逐渐被市场淘汰了。

  不过,巧的是,在这种手工作坊消失的最后时刻,葛老先生还曾经在印花布园见过一家。葛老先生说,那时他还很小,从那里经过时,见到路边晾晒着一些湿布,那些都是印染花布的作坊正在晾晒新染出的布匹。后来葛老先生了解到这种手工作坊印染花布的一些步骤:“要先用刀把平整的羊皮刻出不同的图案,比如有喜鹊登梅、鲤鱼闹莲、凤凰戏牡丹等老百姓喜爱的传统花样,再将刻好的羊皮铺展到土布上,往上面刷上一层豆面,然后放到泡有染料的染缸里浸泡,浸泡时间一般比较长,泡好的布匹最后还要取出晾晒,晾晒好的布匹才能展示出最终的花色和图案。普遍来说,这样染出的花布颜色比较单一,以靛蓝色最多见。”

  也许正是由于时间久远的原因,采访中,记者在印花布园一路打听,却只有极少数几位居民能说出印花布园的来历,让人多少觉得有些遗憾。而至于这里当年印花布作坊里洗染晾晒的繁忙景象,更是只能存在于遥想中了。

  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记载,印花布园也曾改过名称。在1966年,这里曾改名为防修巷。1972年,又恢复印花布园一名,并一直沿用至今日。

  三十年前这里都是“坑坑院子”

  在老住户们的介绍下,记者得知,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印花布园地势比较特别,并不像现在这样平坦,那时这里的街道高,两侧居民区地势低洼,居民院落被大家形象地叫作“坑坑院子”。

  79岁的薛金泉老先生就是生于此长于此的老住户,从小就住在印花布园的“坑坑院子”里。他告诉记者,现在路边这些多层居民楼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盖起来的,在此之前,路两侧都是老式的平房大院,有大杂院,也有四合院。解放前,这里还有打更的人,整条巷子只有路南口有一盏清油灯,每天晚上由打更的人负责点亮。清油灯的灯光昏暗,并不能照亮很远。1954年,清油灯换成了煤油灯,亮了许多。又过了两年左右,巷子里开始通电灯,十家有六家用上了电灯。

  但是,“坑坑院子”雨天积水的情况还没有改善。居民郝福学回忆说,那时,每个院子都有水井,排水则是靠渗井,但是大雨天,地势低洼的院子积水很快,渗井常常排水不及,院子就淹了,居民们就拿各种缸盆往外泼水,大雨时还常能见到警察赶来维持秩序。

  “晴天一脚土,雨天两腿泥”,为了改变院子里这种糟糕的土路面,印花布园的居民们曾借着一次南大街路面改造的机会,拉回了许多人家淘汰下来不用的旧地砖回来铺院子。而这一带彻底的改头换面,是直到近三十年前低洼改造,才填平了低洼地,盖起居民楼,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而这次改造带来的变化还不止于此,在这次改造中,有两条曾经位于这里的小巷子也随之消失了。居民们告诉记者,这两条巷子分别叫作降子巷和三家巷。降子巷,位于南大街靠近钟楼附近的路东,西起南大街,东至印花布园。《明清西安词典》里介绍说,此街为明清时期西安城的街巷名,因为东临开元寺,不少入寺求子祈福的善男信女要从这里经过,因此而得名。三家巷,位于印花布园中段路东,因居住人极少而得名。因为低洼改造后,这两条巷子原本所在的位置盖起楼房,巷子不复存在,两处地名也就消失了。

  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居民很方便

  由于临近钟楼,印花布园附近的热闹与便利可想而知,而这,也正是居民们最得意的。

  要说印花布园一带的热闹,少不了要说到开元寺。旧社会,如今开元商城的位置是一座很有年头的寺庙,叫开元寺。开元寺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因此得名。但其实这里的寺院是后人迁移过来的,并不是唐代的旧址。开元寺的留存时间很长,据《西安老街巷》介绍,至解放前,这里还有一座五间宽、很破烂的大殿。薛金泉老先生、65岁的郭英大伯等多位居民告诉记者,开元寺的正门开在东大街,围绕它的后门及两侧,就像北京的天桥一样,聚集着各种杂耍卖艺的游艺摊、小吃小喝的杂货摊、修鞋补锅的手艺摊,五花八门的各种门道吸引着周边及远道的人们来来往往,热闹异常。此外,周围还搭建了一些平房小院,开成妓院。解放后,妓女们经过改造重新做人,开元寺也被拆除改造,那里建起了有名的解放商场。解放商场是一处大型百货商场,最开始是席棚搭建,后来改成砖木大房,里面是砖地,顶很高,经营各种生活用品,服装鞋帽、针头线脑、糖果糕点,一应俱全,成为很长时间里印花布园甚至许多西安市民的逛街首选。除此之外,在解放商场之东有解放剧场,之南有春光剧场,里面时常上演的评剧、越剧、芭蕾舞剧等都丰富着附近居民的生活。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印花布园延续并放大着这种便利。“我们这儿,就是干啥都方便,出门办事方便,逛街买东西也方便。”78岁的杨赛英老太太总结道。杨老太说,不管去东南西北,几步路走到钟楼,不仅去哪儿的公交车都有,现在还通了地铁;要买东西就更省事儿了,连车都不用坐,东大街、南大街任选,百货商场、大型超市里应有尽有。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