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韩城文庙

时间:2012-08-09 09:27来源: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坐落在韩城金城学巷东端的韩城文庙,以其规模之宏大、主体建筑保存之完好,为陕西之冠。文庙整体建筑是由四个院落组成的中心轴对称建筑,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特色于一体,庙、堂、祠、阁主次分明,曲直有序,严密紧凑,错落有致。自创建以来,文庙一直是韩城的学府,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造就了数以千计的出类拔萃的英才。现为韩城博物馆所在地。


  走进韩城文庙,这里建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所发散出来的浓郁文化气息,令记者强烈地感受着历史文化在此沉淀的氤氲;走进韩城文庙,这里珍藏的秦砖汉瓦、金石碑刻所记录下来的悠久历史渊源,令记者深刻地领略到历史文化在此走向的纵深。  


  丰富的馆藏文物见证着历史的文明与沧桑,讲述着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悠远的记忆……  


  展厅明净的玻璃里,静静地陈列着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古城遗址的城堡模型:韩侯城、少梁城、魏长城。韩侯城的来历颇令记者心动。据考证,周成王四年(前1039年),周武王的小儿子被封到韩,被称为韩(侯)国,筑韩侯城,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诗经》中“溥彼韩城”描述的就是韩侯城的宏伟高大,据说,这也是韩城名字的最初由来。


  今天,当韩原故地的村民在取土或犁地时,还不时地可以发现不少锈迹斑斑的青铜兵器。在韩城博物馆里就陈列着一大批戈、矛、戟等古代兵器,其中的一件内部铸有铭文“重”字的戈最为奇特。为什么戈内要铸一个“重”字?是铸造者的名字,还是包含着其他什么寓意?百思不得其解。一旁的解说员告诉记者,这件兵器应当是秦戈,铸造于当时的重泉,即今天的蒲城县。史料记载,战国时期,韩城地区亦成为秦、晋、魏等国的逐鹿之地。历史上著名的韩原大战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公元前645年,秦穆公与其内弟晋惠公之间发生一场战争,结果晋惠公失败,呈献他的西河地,并把他的太子作为人质抵押在秦,从此秦地向东扩展至黄河。现在龙亭塬上的龙亭、三甲、论功、马陵、白眉、铜蹄等村庄名称,分别与秦穆公、甲士、战马有关,是古战场的产物。望着这些历史的残骸,我们宛如置身于群雄逐鹿、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弥漫在烽火硝烟之中。


  博物馆里收藏的石刻石碑林立,其中的“梁奕西襟”城门额碑最引人注目,它是目前全国仅存的大顺王朝的一块石碑。此碑是韩城古城西城门额,是明崇祯十三年砖砌城池时题刻。因城池之西是南北横亘的梁山,宛若天然屏障,又取《诗·韩奕》中“奕奕梁山,维禹甸之”之意,故命名,是说城池西靠梁山,犹如城在梁山的怀抱里。


  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于1644年2月建立“大顺”朝,立年号为“永昌”,并于永昌元年率起义军自西京北至韩城,东渡黄河北上,推翻了明王朝。途经韩城时,李自成命令将西城门额上的“明崇祯岁次”凿掉,重刻上“大顺永昌元年孟冬吉旦”字样,以示灭明。这一举措给这块普通的城门额注入了新的历史内容,赋予了时代色彩。由于大顺王朝仅仅存续了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因而留下的石刻朝名年号仅此一块,在全国独一无二。北京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为其拓片。


  在大成殿陈列着一件气势磅礴、造型奇特的明代巨大根雕,被戏称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根雕高1.8米,宽1.76米,重量达300公斤,相传是民间艺人用一个完整的核桃木树根雕刻而成的。上面雕有山川河流、亭台楼阁、飞禽走兽以及神态各异的人物造型。最令人称奇的是雕刻者能以树根的自然形状为依托,独具匠心地雕刻出了十八里相送、老翁钓鱼、锄禾、牧童遥指杏花村、渔夫激流勇斗等故事意境,巧妙地将动与静、远与近、粗犷与细微结合在一起,使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1985年,该木雕曾在北京展览近半年之久,令中外游人叹为观止,被誉为“根雕之王”、“稀世瑰宝”。    


  “上了柿谷坡,秀才比牛多”的民谚歌谣诠释着韩城钟灵毓秀、士风醇茂的不老神话……  


  在韩城文庙大成殿左侧,生长着一棵距今约1000多年的古柏,五人牵手方能合围,其树干天然地均匀分成了五枝,俗称“五子登科”柏。过去的文人学士赶考前都要到文庙膜拜孔子,并且还要抚摸一下“五子登科”柏的树干,以求科场高中。更有特点的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其枯枝自然形成孔雀、仙鹤、鹿等动物造型,自然天成,形态逼真,妙趣横生。


  大成殿前有月台,是祭祀孔子时奏乐的场所。月台前中间有石雕陛道,也叫“御道”,专为皇上祭祀孔子时而铺设。上面雕刻着二龙戏珠、鲤鱼戏浪的图案,取“鲤鱼跃龙门”之意。御道上横置着一根同样雕刻着花纹的石柱,称为“龙杠”,据说只有当地的新科状元在祭孔时才能取杠而过,而进士、举人、秀才等其他人员,只能从两边通过。乾隆二十六年,韩城人王杰考中状元,曾在御道上走过一回。


  自古以来,韩城都是闻名遐迩的“文史之乡”,重教兴学的风气甚浓。


  自战国初,孔子高徒子夏来韩设教,2000多年来韩城办学之风兴盛,民重耕读,因而人才辈出。所以民间一直流传有“上了柿谷坡,秀才比牛多”的俗语。原韩城县文化局局长程宝山向记者娓娓道来这样一段顺口溜:“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传佳话。”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韩城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就达1400多人。特别是在明万历年间,韩城人在朝廷做官者甚多,民间盛传“朝半陕,陕半韩”之说。


  明代晚期,在韩城解家村有兄弟五人皆登科第,可谓“五子登科”,人称“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解经邦,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巡抚、兵部侍郎;解经雅,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至观察使;解经传,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巡抚、兵部侍郎;解经达,天启元年举人,官至知府、监军道副使;解经铉,崇祯七年优贡,未入仕途,人文玉立,善鼓瑟,工书法,气盖一世。


  而今,在韩城市姚庄村就有兄弟四人皆考入高校,其中3人进入了清华大学,人称“一门四子三清华”的佳话。姚卫东,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在美国杜克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姚卫国,1987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现在建筑设计院工作;姚卫锋,1997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姚卫平,1986年考入中国矿业大学,现在韩城矿务局工作。


  从春秋义士程婴、史圣司马迁、清代状元宰相王杰,到近代师哲、杜鹏程等,浓厚的尊学重教之风,使得韩原大地人才济济、圣贤辈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