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内的甜水井井壁。
西门瓮城内的甜水井。
甜水井旁的“井养无穷”碑。
昔日的送水车。(资料图片)
西门甜水大井,许多老西安都对这口老井很有感情,这口开凿于清康熙初年的大井,用它甘甜的井水,滋养了好多代的古城人。
走进西安雄伟的安定门(西门),在瓮城东北角的一棵老槐树下,有一口大井,井上立着一架饱经沧桑的十字辘轳,井边立着“井养无穷”石碑,这就是滋养了很多代西安人的西门甜水大井。几十年前,这里应该还是一片热闹繁忙的场景,水工们不停地绞着辘轳,把一桶又一桶清凉甘甜的井水倒进水桶,再由卖水人把这生命之源送进大街小巷,倒进家家户户的大水缸里。
是老西安家庭的日常开销
吃上自来水之前,西安城里人的饮用水大致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政府出资,将河水引至城内的渠水;再就是井水。隋唐时期,长安城的供水主要仰赖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等渠水。唐末五代,渠道废毁,西安城人以井水为生。宋时,因城内井水咸涩不可食用,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经知府陈尧咨建议,恢复了唐龙首渠故道,引水入城以供居民用水。到了明洪武年间,疏通了宋元时的龙首渠渠道。明宪宗成化年间,又新修了“通济渠”,自此直到清代,西安居民的用水都基本靠这两条渠维持着。
不过,尽管渠水水质很好,然而却受季节影响而枯旺不定,且时常淤塞,所以,在明清西安,井水仍然是重要的供水水源。尤其到了清代,西安城市供水,则主要以水井为主,居住在苦水水区的人们,只能通过购买饮用甜水来度日。民国时期,西安城市供水,依然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即井水的开发。
常听老西安讲起过去的四合院,每家院子里都会有一口水井,不过,除了城市西南隅一带能打出清澈甘甜的水外,古城其他地方的井水多是又咸又涩的苦水,用这样的水泡茶,不管多好的茶叶都泡不出好茶汤来。这样的苦水只能用于日常洗涤洒扫,更有老西安记得用苦水洗衣服,揩上肥皂都不起沫的日子。
85岁的老西安胡宝瑛老人告诉记者,过去,城市里没有排污管道,家家户户都依靠自家院中的渗井来排水,脏水就倒在院子里,靠渗井排向地下,而排污的渗井旁,往往就是水井,老人说:“渗井就在水井旁边,井水的水质可想而知,这样的水,吃起来难以下咽。”所以,当时略微宽裕的人家,购买饮用水都是一笔必须的日常开销。
据老人们回忆,过去西安城有几口大的甜水井,供应着人们日常的饮用水需求。西门的海眼井(西门瓮城大水井),南院门的龙头井、大车巷的轮轮井、小东门外的伍道什字井等几眼为数不多的大井,成为西安城大部分住户饮用甜水的来源。据《西京快览》载,民国时期,西安城主要依赖的仍是井水。1936年前后的西安,“城内外住户,家家有井”,这种自己开凿的水井被称为土井。民国时还用西式方法开凿洋井,洋井较深,水质较好,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告诉记者,民国时,政府用洋法开凿了15处公共水井。另外,还有属于私人的私井,打水需要付钱。除了这些公用的洋井,西安城里还有一些公用的土井,水质也较好,有西安市临时参议院门前(今儿童公园)的大井、东城真武庵红十字会水井、南城清凉寺井等等。
而在诸多公用甜水井中,规模最大、水质最好、水量最充沛、也最有名的,就是西门瓮城内的西门大井了。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