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康熙年间起,西门甜水井伴随着西安人走过了三百多年,直到民国时期,西门大井仍然是西安人饮用水的主要来源。有资料显示,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打出在西安开办自来水厂的旗号,却迟迟没有动工。解放后,西安市自来水厂开始筹划,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自来水厂投产,从此,自来水代替了井水,成为人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井水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西安城中许多水井先后都被填掉,不过,西门大井却依然保存了下来。今天,修葺一新的石砌井台,竖立在井口的木质十字辘轳,都是西安人对西门大井滋养的无尽感谢和无声纪念。
难忘卖水人的吆喝声解放前,甜水的输送没有什么管网,全是靠人力、畜力来运送,于是产生了一个依靠贩卖甜水而生活的职业,这就是“卖水人”。
卖水人离不开水桶和水车
据老人回忆,当时有许多穷苦人在西门瓮城里装了水,然后推着水到城内到处叫卖,挣几个钱养家。卖“甜水”,成为当时不少劳动者从事的职业,有的人家甚至几辈人都做“卖水人”。如今,西门附近上了年纪的老住户,还能回忆起当年西门大井附近驴子驮水、独轮车运水、扁担挑水的热闹景象。《西京快览》记载,民国时,西门大甜水井“每日水车丛集”,“专以运水为业者,达数百人,井旁有木铺数家,专制水桶为业。”
由于西安人对甜水的大量需求,民国时,专门以拉车卖水谋生的卖水人非常多。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告诉记者,有资料显示,民国时每车水约大洋五角,那时西门甜水井旁“每日水车蚁集……赖以营生者,达数百人之多。”民国《陕西交通掣要》中则记载,西安市里以人力推车或大车来运水的人,络绎不绝,煮沸后每杯售价约六七厘。
通常,卖水人都有固定的主顾,比如茶馆、饭庄或是一些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他们会把“水牌”一次性地卖给主顾,而后,主顾只需每天凭牌买水便可。有时候,卖水人也会驾着水车,在城里的大街小巷转悠:“卖水咧!卖水咧!”许多上了年纪的西安人,还能记起儿时街上回荡的卖水人的吆喝声。
卖水人离不开水桶,如果买家的路近,他们会肩挑两只桶,将水送到主顾家中。85岁的老西安胡宝瑛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常常见到卖水人推着独轮的买水车,在街巷间穿梭。手推车全用木头制成,正中有一个大大的木轮,两侧的车辕上有对称的木架,车子上架着盛满甜水的木桶,一般情况下,独轮侧车的两侧可以各放四个木水桶。木桶是椭圆形,西安人俗称扁桶,每个桶上仅留一个灌水、倒水用的小孔,运水时,用木塞将孔塞住,倒水时再将木塞拔出。据记载,为了防止灌水时水满溢出,每个木桶的提把处都拴有一根绳子,绳的另一端系一块小木板,当桶里的水盛满的时候,小木板就会漂浮在水面上,防止水溅出。由于这样的独轮水车在推动时,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因而被称为“叫蚂蚱推车”。也有些有点本钱的卖水人,买条毛驴或者骡子来拉水车,这样便大大增加了运水量。
史红帅说,民国时期,水车有独轮人力车、双轮人力车(架子车),驴车、马车。民国城市铺修路面后,一律改用架子车。每车载水桶(木桶或铁桶)6~12个,每桶水重四五十斤。1941年陕西省政府“指定水价每元四车出售”,1945年,西安市政府批准,“大车每桶远处80元,近处65元;小车每桶远处30元,近处25元”。随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1947年时,每车水的价钱涨到一两千元。
据一些老人回忆,过去西安的送水人,多把长衫下摆收拢起来缠在腰带上,将车上的水桶卸下后,便用扁担将水桶挑进主顾的院中,挑水的扁担很短,不用伸开两臂就能抓住桶梁和挂钩,倒水时也不用卸桶,左右两边轮换着倒入缸内。
卖水人也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卖水是一个苦营生。卖水人黎明时就要开始送水,而夜间要将空桶灌满,白天则需不停地跑路。三伏天,卖水人冒着酷热,将清爽和甘甜的井水送进家家户户,三九天时,卖水人驾着挂满冰凌的水车,奔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然而,如此辛苦的营生,也仅够维持简单的生活。拉车卖水者称“水车夫”,多为外地来西安的贫民,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难民逃来西安,多有以此为业维持生计者。据说,卖水的营生还是代代相传的,旧社会时,在西安卖水的人,大多来自河南和安徽。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