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滕氏祠堂
青城滕氏、祖居山东蓬莱府。明初,滕氏始祖滕昇兄弟追随肃王移兰。滕昇其父滕斌曾任大明王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之职。不知何因,却让他的儿子们弃文从武,远征西北边陲。"有事荷戈,无事荷锄,坐土食毛,永备无患。"遂长留条城,成为滕氏条城始祖。
滕氏一簇,迁居条城以来世居东滩上、下坪,秉承祖先急公好义,善良忠直的品格,在这块土地上"勤劳立教、耕读传家",历经二十一世,名人辈出。或跃马疆场,或理政为民,不断奋发进取,为国家和地方做出了不小贡献。滕氏十六世滕烜,咸丰乙卯举人,官至刑部主事,(正六品加三级)卸任后聘为兰山书院山长。曾力劝陕甘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光绪皇帝实行"陕甘分闱",使甘肃学子为获取功名利禄而减少奔波之苦。滕氏一族在清先后考中文举3人,武举13人,获取孝廉方正2人,恩荣杖国2人,太学生9人,集奏厅1人。滕易成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滕浩然在道光年间,带领群众开渠引水,灌既农田,拦河筑坝,防治水患,为东滩农田水利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青城滕氏一支在清皇太极天聪年间迁到东滩,经不断努力,家运走好,乾隆中期,已财重一方。当时的"大成"、"仅信"两家四合院达八九处之多,还修建城堡一座,置木船两艘。大成经商直达山西晋阳,还一路开有连锁店。直到同治五年(1866年)被匪浩劫一空,才开始衰落。
滕氏一族,在历史上曾修建有雄伟壮丽的祠堂,"文革"中被毁,近年来,又在上坪村畔重修了家祠,为二层阁楼式样,中建有戏台,外建有山门,为青城东滩一大景观。
四、罗氏祠堂
罗氏家祠位于青城旧城西北角的罗家后街,为青城最古老的家祠。房屋为木结构,泥坯和砖混合型,用当地所产柏木、油松,为五堂五厦式三合院建筑。上堂屋为明三暗五式,供先人牌位,每年清明、中元、除夕,罗氏子孙都要来这里祭祀先祖。东西厦房为一坡水边檐房,大门为六柱大门,巽山乾方向,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明代,毁于"文革".罗氏自条城始祖罗星,字柄之,至今已二十世。罗氏后裔居住或迁移今皋兰、榆中、白银、永登、景泰、靖远、会宁、永靖、渭源等地。
罗氏一族,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罗经权(1867-1931)字子衡,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进士馆,研习法政。毕业后,部铨山东沂水知县,率学部赴日本考察法政,回来后仍任沂水县令。民国六年(1917年)任甘肃大林区总办,后改任西宁道尹,甘肃实业厅长,肃州道尹等职。在任甘肃大林区总办时,拟定"森林保护法",经批准实行后对保护森林起了积极作用。民国六年(1917年)开办甘肃省立甲种农业学校,任校长,培养不少有用人才,着有《蝴蝶吟草》一书。
五、高氏祠堂
高氏一族条城始祖为高克尊。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山东渤海渊源村携兄长高殿成、三弟高殿伯、四弟高殿学、五弟高殿男和夫人晋氏以及妹妹,从山东经山西太平县兵站西站,追随肃王来到甘肃巩昌(今陇西县),接着来到金城庙滩子。高克尊思乡心切,省亲未归,终卒故里。三弟赴凉州沙场捐躯。四弟赴甘州阵亡。始祖克尊生三子,其后裔绵延落镇于条城古镇及大川渡、白茨滩、聂家窑、川口村等地。后陆续迁徙王岘、武川、皋兰、西固、临洮、景泰、永登、乃至青海、新疆、宁夏等地。青城高氏已历二十二代,他们在青城开田地,兴水利、办工厂、营商业、保家园、抗匪乱、兴教育、办学校、为青城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高氏祠堂是青城有名的建筑。位于古镇主街旁。祠堂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至今已经二百三十多年。解放后因其长期被供销社仓库占用,故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本世纪初经修整已对外开放,现为甘肃省级重点文件保护单位。
高氏祠堂坐南向北,耸立街心,一进三楹、由山门、过厅、雨廊、大殿组成,总体为方形八卦。院内四合大院成四宝聚珠之势,左右对称,东西各设厢房和耳房。山门为悬山顶砖木结构,青瓦朱门,脊高檐飞,正中悬挂"高氏祠堂"四字匾额,门外有镇宅石狮子两个,旗杆两对(铁旗杆一对,木旗杆一对)。
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米多高的石碑,过小院直入过厅。过厅、雨廊均为歇山顶式。厅内厢房照壁上分别写着家训、格言,并绘有孝道图画。雨廊横梁正中悬挂着一幅三尺见方的匾额上书"进士"二字。旁书:"署理甘肃省兰州府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主为","咸丰岁次癸丑会试中试第一百六十三名高鸿儒立".穿过雨廊,直入大殿。大殿面宽三间,为重檐结构。殿内铺两公分厚地板,正面墙壁正中为彩绘高氏先祖画像,前面供桌供奉高氏列祖列宗之牌位,东西墙上张贴着赞词。
整个建筑构建精妙,造型古朴,典雅,布局奇巧别至,严谨凝重而不失宽敞大度。尤其砖雕壁画可谓匠心独运,其构图奇异瑰丽,画面生动多彩。其中山门里侧有两幅"虞舜感动天地"和"庾黔篓尝粪祈祷"二十四孝砖雕绘图,工艺严整精美。前后两过厅东侧有一尺多粗的古柏,一株分杈,透过两檐夹缝,直插天外,其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傲然独立。望之使人肃然。
紧挨祠堂之西侧有重檐悬山顶垂花式茔门,进门拐入祠堂后即高氏先祖墓地。祠堂和墓地两侧是规模宏大的福堂。进山门为宽敞院落,碗粗的桑树错植相间,东西各为五间厢房。三间大殿坐南向北,殿内供奉三大财神。重檐山门十分气派,门口上方悬着"高氏福堂"匾,背面悬"福降孔阶"四字,为清光绪乙酉年举人高显庭书写。福堂于光绪五年(1879年)修造完成,与祠堂互为映衬,浑然一体。
高氏祠堂、福堂的相继建成,为纪念高氏先祖,启迪后辈,挞恶扬善、和谐亲族,安定社会,传承孝道,弘扬文化和传经美德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氏家族最着名的代表人物是高鸿儒(1806-?)字雪磐。青城城河村人。清道光17年(1837年)拔贡,清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第三甲第75名。留京任吏部主事。后改任广西荔浦县知县。咸丰五年调任广西天河县知县。咸丰九年(1859年)高鸿儒率团阻挡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有功,被清廷加封为四品京堂。
高氏家族在青城有影响的人物还有高炳辰(1860-1924)。字显庭,号一渔翁,城河村人,出身书香门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二十五年赴京会试未中,留京任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高炳辰返回青城,教乡子读书多年。后被铨为宁夏教谕,因父母年老体弱,未去赴任。父母去世后高炳辰去陕西历任华州州判,富平县佐。辛亥革命后辞官为民,专门从事书画。民国二年(1913年)被任命为陕西长武县知事,返回甘肃后被兰山道尹孔宪廷聘为幕僚,兼任武威、宁夏禁烟局长,为铲除烟毒作出贡献。
六、王氏祠堂
"青城王氏,始祖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东南乡丹玉村人。于晚明天启年间(约1628年)奉军肃藩履甘,率领四子以军驱夷,占领区域,寓兵屯田。便宜耕耘,自食其力,其后胡人远离,烽靖裁兵为农,一祖安置靖远,二祖安置青城,三祖安置查九,季祖原还山东".《王氏家谱·王氏渊源总叙》。安置青城的王氏始祖,叫王谢,又叫王新春,王谢生有三子:满承、满处、满仓。满承于清顺治末徒于南山茶园儿(今园子乡);满处于清康熙年间徙于靖远县若笠乡,满仓留居青城。自始祖王谢至今,已经历380多年,十七世,入谱族众3000多人,现散居于榆中、白银、靖远、景泰、皋兰、永靖和新疆,青海、陕西等地。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