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小坪山善缘寺
终于,春来了。终于,山润了。终于,草绿了。
经历了严冬的古板枯寒,人们特想看看嫩绿的世界;面对初春的新艳烂熳,人们特想吸吸新鲜的空气。
夜里,悄无声息的下了一场细雨,天一亮,刚推开窗户,就飘来一阵清新的泥土味,夹杂着幽淡的青草味。对于从农村出来到城市生活的我来说,格外地舒畅,于是,叫醒了还在沉睡着的家人,和他们一起去爬小坪山。
小坪山位于古城靖远之西南,因山顶较平坦而得名。旧时干旱无树,加之地势陡峭,山上游人极少。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延续,县林业局引水上山,遍植树木,其中不乏名贵花草,另添不少人文胜景,一时游人大增,成了一处新的旅游胜地,休闲佳所。
因为带了老人和孩子同游,所以我们决定驱车前往。出了县城,沿着乌兰山脚公路,绕道闇门,途径千年古刹善缘寺,再顺着山后新修的盘山道路,就直达山顶。这一路,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于说笑之间,就将我们由繁华闹市带到了幽静的僻地,不能不让人慨叹。然而没有了攀爬登附的过程,感觉似乎还是有点缺失。
车停西坪口,然后步行。山顶上面,土地平旷,有良田果树之类,阡陌交通,更鲜花佳木之属。旖旎风光,接天连地,恍如进入人间仙境,比桃花源更胜一筹。此时,游走其中,回归自然,脱离庸俗,仿佛世间所有功名利禄不过似烟云,惟求平顺通畅才是真谛。
靖远作为边塞要镇,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县城西南面闇门关上的小坪山,则为把守此咽喉之地的重要据点。山上原有一条防备敌人进攻用的壕沟,现如今大多段已被平整为田地,用于植树造林。历史的痕迹渐渐淡去,古韵的激情慢慢冷却,时间,让许多的辉煌或悲壮都成了一片模糊的记忆,一切的熟悉又会变得陌生,甚至忘却了。
山顶有很多的墓冢,大多都不知姓氏名字。我没有告诉家人,之所以登此山的缘起,有部分就是为了这块墓地。当我如愿地在近乎荒乱的坟堆中发现了县府立于1980年左右的一块石碑时,才告诉他们:这里,是郭将军蛤蟆的墓地,长眠着靖远城隍的真身,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虾蟆(1192-1236),又名郭斌,金代会州(今会宁县郭城驿,一说今靖远县城)人,因相貌奇特,当地人称郭蛤蟆,凭战功显赫,金以皇室姓“颜盏”赐之,故又叫“颜盏蛤蟆”.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富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二十四史之一的《金史》有《郭蛤蟆传》,白寿彝教授的《中国通史》对郭蛤蟆的介绍则更为详细,足见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概括白教授文章如下:郭虾蟆,父祖世为保甲射生手。金宣宗时,以善射应募从军。兴定四年(1220)西夏军攻打会州,郭虾蟆被俘,誓死不屈,后逃归金,遥授巩州(今甘肃陇西)钤辖,再授同知兰州军州事。兴定五年(1221),西夏人攻入定西,郭虾蟆领兵击败之,以功迁同知临洮府事(今临洮)。元光二年(1223)冬,与巩州元帅田瑞收复会州重归金朝。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以功迁遥授知凤翔府事、本路兵马都总管。金亡后,西部府州无不归降蒙古,独郭虾蟆力守孤城近三年之久。蒙古窝阔台汗八年(1236)十月,蒙古大军并力攻城。城破,郭虾蟆率兵鏖战,矢尽,投弓剑于火中,自焚而死,年仅45岁。后来当地人民为纪念他,立祠祭之。
后世人敬仰郭将军以身殉城的壮烈行为,认为他不愧为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或者说,人民的认可与赞同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也因此,在当地百姓的心目中,郭蛤蟆已经被神化,并被尊为靖远城隍。人们将他葬于此,或许还有求他保佑一方平安之意吧。当然,也有人对作为金将的郭蛤蟆淡然视之,但我读到金朝与蒙古军对抗的这段历史,心中总是有一种难以言明的悲壮感。应该说,将军得到从文化本身来讲并不存在的对比性的评价,其实对历史而言,也许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开始与结束,但它也能引发人们对文化之外的更多思考。
新世纪初,靖远林业局又于将军墓前勒石刻字,树碑立传。但与众多的墓冢相比,此地仍旧并不显得特别,却令人肃然起敬。八百多年的风吹雨打,还能有这样一块地方在历史中遗存保留,也实在难得!大概,这是我的好古之心吧,但也就只能到这里了!
走过将军墓地,于山顶极高处远眺,只见一阁楼分外醒目,等转回再探时,才发现,这正是将军祠堂。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给孩子讲起英雄的故事,竟也听得入迷,并采摘了野花虔诚地敬献于祠堂之前,表达真诚的钦佩之情。看来,不仅在老百姓眼中,就在孩子们心中,真正的英雄,远比那些一时显赫四方的权贵要高尚的多。
一路的漫行中,老人们享受了天伦之乐,也挖了不少的野菜调剂口味;孩子们增长了知识,也收获了不少的乐趣开阔视野;我们呢,锻炼了身体,也产生了不少的思悟品味人生。
小坪山,值得一游。小坪山,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