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言"大皋兰,小兰州"。那么历史上的皋兰县的县域到底有多大?只是书本上的记载和童话般的演义,并未有人实地考察过,这次编写《皋兰通史》进行了实地考察,做到以实为证,以史为鉴。
这次考察是大皋兰界边行的西边界地。《皋兰通史》考察组南入镇虏堡,西至甘、宁、蒙三省交界的汉蒙界碑,西抵皋兰县红水分县县址宽沟,东抵明长城起点索桥堡,对景泰县来了个十字大穿越。
8月27日(星期三)暑天大热。皋兰县政协主席彭斌嘉、文史委主任魏玉洁、我一行6人,从皋兰县城出发。
考察第一站镇虏堡
镇虏堡(现名正路镇。取正大光明之意)。11时,在村口我们与景泰县政协两位副主席、博物馆馆长寇宗东汇合,双方寒喧一番,便直奔堡子而去。堡子在村西。街道空悠没有几个人,堡子只剩下几截矮墙,东墙尚有,南墙西埥全无,北墙基本完整,墙下有一个几十头牛的大牛圈,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的嗡嗡声,吸引的牛群好奇地抬头仰望,有的牛竟然用角去顶,情趣可掬。据史载镇虏堡坚固宏伟,霸气侧漏,现在只剩遗迹了。其实,沿长城的宁夏、陕西、山西很多地名都叫镇虏堡。因此。镇虏堡这个名字在某种意义上,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考察第二站永泰古城。
从镇虏堡到永泰古城车程约80公里。我们抵达时已是下午四点时分,远山黛色,草木苍翠,云雾缭绕。永泰古城座落于祁连山脚下,一股清泉沿山势顺流而下,用暗道引入城中。有点坎儿井的味道。城内仍有住户人家,炊烟袅袅,颇有生机,街道上有三二游客,街边偶尔遇见摘采自山里的蘑菇,散发着野味的清香,城的西北角有一座保护完好的永泰小学校,小学建于1920年,前些年还有学生现在没有了,显得有些冷清。
明万历年间,三边总督李汶上奏朝廷,要求在永泰川修筑永泰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3月动工修建次年六月完工。[清雍正二年,清代名将岳钟琪回乡祭祖,于城内东西街并北角,设五眼井,以作五脏,又在北角修甘露池,称为六腑。古城周长1117米,墙高12米,城基厚6米,占地318亩,城内有大佛寺、诸神阁、玉皇殿和数道牌楼等。整个城池呈椭圆形,又称龟城。城门南开,内门叫“永泰门”,外筑瓮城“永宁门”,形似龟头。城内设井字形街道,城墙内边围城设有马道。城墙上布满射击垛口,城四面各有一个瓮城,若似黾足,上设了望哨。象这样保持完整的古城实属不多,不过在甘肃还有一座类似的古城。那就是甘南的八角城,始于汉代,唐称雕窝城,是镇守丝绸之路河南道的关要。永泰古城如八角城,一北一南设的卡口,在保扩丝路安全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永泰古城见证了历历沧桑,城垜残壁村落市井,依稀可见当年的模样。守城将士大多来自中原内地,他们抛家弃舍,立身荒漠,卫边戎缰,有些人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我在古城街巷里漫无目的的行走,凭任思绪自由的飞翔,去寻思那失去的岁月,去凭吊旷野的生灵…..
考察苐三站:皋兰县红水分县县址宽沟
《重修皋兰县志》载:皋兰县设红水分县。清乾隆四年,在寿鹿山脚下的宽沟村设县丞(副县长级别)一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并修筑城堡,以防黑匪抢劫。依此,宽沟成为红水分县的县址。
清乾隆三年(1738年),大清王朝撤兰州府。原兰州地域归由皋兰县管辖。当时,皋兰县是甘肃最大的县。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县治在甘肃省城,附府东西广二百九十里,南北袤四百五十里。”
关于红水分县的成立,与时任甘肃巡抚元展成有关。他上书朝廷:在兰属之城北红水、永泰、宽沟、镇虏四堡,距城二百六十里至四百余里不等。界边连凉、宁、巩三府,犬牙相错,官则稽查不易,民亦趋赴艰难,应请于各堡适中之宽沟设县丞一员,令其就近稽查四堡之保甲、逃入、匪窃、赌博、斗殴等事;其钱粮、命盗重情仍听移兰之县管理,该县丞不得干预。分县制是古代行政管理中的一种措施,就是把一个大县分成几个区域便于管理。
宽沟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450米,东西宽228米,城周1486米,墙高6米,基宽5米,用黄土夯筑。古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固安门,西为康阜门,城原四角有角墩。现在,东、西城门也不存在,东城墙尚存完整,南城墙和西城墙破败不堪,北城墙保存比较完整。
我们一行从北进入宽城,石板路,石垒墙,满眼是黑光闪烁的石头世界,街道宽宽窄窄,蜿蜒曲折,颇有古代街道的气象,县衙门院子杂草丛生,不知名的野花在风中摇曳,东房倒塌只留下土垣,西房四间,木式结构,棋盘窗子房檐下小乌来来去去,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县警察署在县衙右边的洼地里,有东西两排八间房子,东主房墻体瘫塌,全靠几根木柱支撑,摇摇欲坠,一副樯倒屋不塌的倔强样子。宽沟书院坐落在村西的高台上,八字门,石台阶,曾经出过几个名人,现在名字叫宽沟小学。家家院墙用石块垒的,很有风吹雨淋的苍桑感。
宽沟古城南靠寿鹿山下,面对茫茫戈壁,地理位置优越,历史遗存丰富,2014年宽沟村被国家住建局、文物局等七部门联合公布为第三批传统村落。
漫步在古城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落寂、沈静,神秘。虽是酷暑暴日,城里却凉风习习,空气里流动着来自远的清爽和野花的香味儿。哦,古城是大山的幼子,古城作为县府的繁荣不在了,但她的贵族式傲气依旧。
考察苐四站汉蒙界碑
此行考察的主要目的是要见到汉蒙界牌。清版《新修皋兰县志》图示云皋兰县界"北至红水堡四一十里"这只是书上写的,似乎谁也拿不出实物证明。
元朝灭亡后,其皇室全身而退,蒙军主力并末被消灭。因此,蒙古人退至漠北将大松山占领为牧场,并在冬季南下威胁兰州。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边总督李汶率明军十万发起松山战役,最终将蒙古人赶出大松山。并筑边墙御敌于松山之外。
红水分县东北角是三省相外之地。东接宁夏,北通内蒙古。我们沿三省交界处走了一圈。先进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又折返进入宁夏中卫再返回到景泰,从甘肃菁茂农业科技公司大门驰入,几经周折找到汉蒙界碑。
汉蒙界碑立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土坡上,碑座约70公分,碑身约90公分。碑文正面文:于道光二十七年蒙,制陕甘制台布大人布政司宝大人饬派x x府岳x员彭,指定按照,嘉庆六年旧界路右民地路x x x。背面文:道光二十九年闰四月二十日,中卫县皋兰县红水分县同筑立,蒙员xxx格面。
当看到碑上皋兰县三字的一剎那,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一行肃立碑前,献上瓜果祭品,告慰苍天,告慰先祖烈宗,我们终于找到了渴望良久的宝碑。它证明了大皋兰何其大哉!何其壮哉!
静立界碑前,极目四望,天碧云轻,绿草盈野。左手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右手是硕果累累的千亩玉米。同行的景泰朋友告诉说,十年前这里还是贫瘦的荒地,景电二期工程上来后,变成了良田。这里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一派欣欣向荣的丯收景象。
遥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剑鸣刀环声似乎还在耳边响起,执战拔刀的军阵刚刚从这里驰过。边月晓关弓嘶啸,走驼雕马夜带刀。今夜明月曾照古人,那夜的毡房里是否有汉女蒙男的依恋纒绵?
考察苐五站三眼井堡
我总是爱用军事的目光审视大皋兰的每一寸土地。不经意间,你能从脚下的黄土中拣起一枚锈迹斑斑的箭矢。皋兰,本质上是以军事重地登上历史舞台并上演着波烂壮阔的大剧,特别是在皋兰县红水分县这片土地上。
松山战役胜利后,明朝修筑了从索桥开始,长达400里松山边墙,沿边墙又陆续修筑了永泰城、宽沟城、三眼井堡、镇虏堡、红水堡等大小十几个堡城、墩垒、烽燧,连同边墙一起构成了兰州以北重要的军事防御屏障。
三眼井堡位于寺滩乡的一片沙滩上。上午10时左右,我们一行来到这儿。三眼井堡东北面的城墙基本完好,西南边的城墙不见了。城中杂草遍地,偶尔能拣到明砖。城北有几口泉眼,泉水清彻甘甜,小鸟从周围芦苇丛中飞出。遗址旁的村庄人搬迁走了,只留下几个放羊人。城东有一条大道直通县城。
据乾隆版的《皋兰县志》记载:三眼.井设有都司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一员,马战兵十三名,守兵一百二十九名,在新边诸堡中驻兵最多。三眼井堡曾接待过两个名人。一个是康熙的十四皇子胤,他在西征的时候,在三眼井住了一宿。康熙五十八(公元1719年)年三月初五这位皇子在写给康熙帝的请安折中提到到“二月十二日宿于三眼井地方"。另外一位是班禅额尔德尼贝丹益西即六世班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的清实录曾多次记载,班禅喇嘛从西宁到三眼井的路线以及沿途驿站的安排事项。
考察第六站媪围城
8月29日下午三时左右,骄阳似火。热气蒸腾。田野间一丝风也没有,栁条象被锁定般一动不动。车停在一片枣林旁,红枣熟了,我顺手摘了一个,不远处一个吊晴大黄狗汪汪吼道,紧接着又一个,两只狗叫声要把空气炸裂似的吼着。山坡陡峭,手脚并用,脚下石子很滑,不小心就会滚下去。沿石壁爬了十几分钟,眼前突然开阔了。只见一条土龙沿山脊朝北奔腾而去,又顺山势折回,在高高的山顶上围出一座凹型样子,随行的寇馆长告诉我们,媪围古城一半建在山上一半越在山下,是一座名属其实的"山城"。顺看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山下是一生绿油油的平川。
媪(ao)围城始建于汉(元鼎六年公元1 1 1年),据《水经注卷二·河水注》:“河水“又东北,过武威媪围县南”。郦注云:“河水径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径县南,又东北入河也。媪围县又被称作是皋兰县的前生。此说有理却不完善,只能说媪围是诞生在皋兰县域内的一座城和县,因为自汉设金城县以来皋兰县的重点是在黄河以南。
关于媪围的通用解释为:媪,老妇人。媪围是一位有地位、有声望的老夫人所建,所以称媪围。余以为:媪,老妇人,其意是建城把老妇人小孩围住保护起来,这个解释把媪围的地位提升了不少,似乎更合乎古人的用意。古人命名往往含意深远,绝非字面那么简单。譬如"张掖"字面解释是张开臂膀,而实质意义是开疆扩土远扬国威。
从媪围城下得山来,有一处汉代遗留,存有汉砖,我们仔细打量一番,又匆匆赶往黄河边的索桥渡,这里曾是大皋兰的最东端,也是最有故事发生的地方。
考察第七站明长城起点
沿着新修的景泰至靖远的道路,我们一路狂奔来到黄河边。
眼前景象临者皆惊:
赤壁如堵,横亘数里;
雅丹千仞,鬼斧神工,
峡谷峭峻,如临深渊。
烽火台前,满川碎石大如斗;
黄河岸边,数座青垒乱似星。
岩塞伴河,猛虎欲饮之势;
垒石为墙,蛟龙腾越之姿。
河声枕晚霞之影,意蕴依旧;
野色掠山风之轻,汉渡尚存。
我与秋风皆过客,唯有河渡千古留啊。山河雄哉,斯人叹嘘。
这里是明长城的起点。古场古堡古渡口,一水两边,据河天险,西岸景泰,东岸靖远。山顶烽火台,以石垒成,一大五小,大的是了望塔,小的是烽火台,来敌百人点一个烽火,来敌两百点两个烽火。若点5个烽火,则意味着敌军攻上来,烽火台失守官兵四散逃命了?此地建筑物全用黑石垒墙,固坚雄浑,虽经700年仍完整保存,实属罕见。
河岸边有一石坝深入河中,名曰老龙头。此地是大名鼎鼎的明长城起点。据李并成教授考:这一段明长城由此北进冬青沟,直通营盘水,向西北进三眼井,过红水,出皋兰县红水分县而入古浪县,又经裴家营、大靖北、圆墩子北部的东滩附近与前一条长城汇合。
河西走廊东部明长城有两条,一条由庄浪河谷逆流北上,越鸟峭岭过天祝、古浪向武威至嘉裕关。另一条则是景泰索桥堡至武威东滩的新长城。为何要修两条长城?索桥堡至东滩400里,而中卫经永安、皋兰东部渡黄河至庄浪河约1500里,舍此400里不守,而欲守1500里之边,孰难孰易?一目了然。这就是明有两条长城的原由,从而也解决了大皋兰有两条长城的存疑难题。新边城向西南则经冒水沟过媪围古城,横穿皋兰北部直抵金城,这一段只有墩、烽火台、城而未发现有边城墙。
(责任编辑: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