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转型机遇整治矿山环境资源枯竭型地区涅槃重生

时间:2015-11-17 07:16来源:大西北网-兰州日报 作者:安希荣 柴希中 杨 点击: 载入中...

  抢抓转型机遇整治矿山环境资源枯竭型地区涅槃重生


  窑街煤都变绿城

窑街煤都变绿城

  工作落实在一线


  大西北网11月17日讯  虽已是立冬,但阳光依然明媚与温暖。窑街大通河畔滨河路上,绿树碧草尽显,渲染出美丽的图画,消没了冬的颓废。远处山坡上,一群群白羊如一团团云自在畅游。矿区街道干部后文霞走在如今整饬一新的街道,看着蓝色的天空、干净的路面,后文霞百感交集。“如今的窑街多了花草树木的绿色,少了昔日沙尘灰烟的污染;多了生龙活虎的牛羊,少了千疮百孔的小煤窑。我在窑街生活了30多年,现在这样好的环境,真是想都不敢想。”后文霞是区人大代表,4年来,她年年在区人代会上提出窑街环境卫生治理的相关提案,4年后这个夙愿基本实现。“创新与转型让窑街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后文霞铿锵有力地说。


  众所周知,窑街矿区作为我省大型煤矿区,曾经有过辉煌的岁月。然而由于没有合理规划与过度开采,引发近7000亩地表塌陷,土地丧失了原有功能,采矿产生大量煤矸石、煤层气体,更使得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和污染,窑街曾经一度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恶劣、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窑街继续走老路,显然已与社会发展大趋势格格不入。红古区委、区政府围绕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项目抢抓转型机遇,积极开展矿山复绿行动,整治矿山地质环境。三、四年间,窑街——这个资源枯竭型地区涅槃重生。


  你种我养工矿区域转型新型农业基地


  过去,对于许多窑街矿区周边的农村来说,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守着矿区吃喝无忧。4年前,红古窑街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而发生了变化。如何转,如何变,如何让农民致富,成为思考的话题。而在这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通过4年探索与实践,窑街街道找到了突破口:发展壮大畜牧养殖业和种植业,通过政策推动,示范带动,科技拉动,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


  窑街街道大砂村利用废弃“防空洞”种植蘑菇成功后,村两委班子通过为贫困户赠送菌棒的形式,带领村民走上蘑菇种植脱贫致富的路子。


  9月初,记者走访该村看到,蘑菇种植菌棒整齐罗列,工人们忙碌工作,采摘、装篮、装车、出售。在防空洞外的基地——“育苗大棚”里,10多名工人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香菇。菌包口新菇冒出头来,等待工人们伸手采摘。基地里的庄稼,市场中的受益,朵朵鲜嫩蘑菇,增加的是村集体经济收入。大河有水小河满,村民鲁玉英双目失明,家中生活困难,长年靠低保维持生活,村集体为这户人家送来了菌棒,全家人齐心协力种植蘑菇,一茬喜人的庄稼让这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大砂村蘑菇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鲁建国告诉记者,这里的香菇养殖采取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即由公司为产销龙头,基地带动农户,农户分散养殖。去年,这里每天的蘑菇生产量只有800至900斤,这个产量远不够附近地区的销量。而如今,已有23家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又新建了2个温棚,周边的农户都种起了蘑菇,这样就增加了产量。一年下来,每家农户光凭种蘑菇这一项,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不仅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记者走访了解到,大砂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已完成投资40余万元,月产出鸡腿菇、姬菇、平菇等菌类10余吨,预计年产量120吨。


  “从以前挖小煤窑、拣煤渣、打短工到今天养起野牦牛、舍饲羊和大棚猪,我们农民先行一步,成功借力资源环境转型走上了真正的富民道路。”近日,记者在红古窑街街道杨家坪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以前养羊户也不少,但都是零散养殖、各自为政,一年下来无非来个百八十元的收入,而且养殖也没有管理的概念。现在好了,全村零散养殖户入了本村合作社,每户的数量也比往年提高了。技术员李龙是这儿远近闻名的养羊能手,他所在的企业——杨家坪兴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当地养殖业的龙头企业,在这个企业的带动下,周边村民的养殖业也发展迅猛。记者在杨家坪兴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内看到,技术人员李龙正在给羊添加饲料。据了解,这家养殖厂目前有10座标准养殖棚,可存栏育肥羊3000只和种羊2000只。据李龙介绍,该项目整体投产后基本满足了古镇窑街周边市场牛羊肉的市场需求,缓解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并能有效解决窑街地区秸秆类作物销售难等问题,吸纳本地80余人就业。目前,预计年出栏育肥羊15000只,可加工鲜生肉100余吨,年销售额达600万元。


  和窑街街道一样,矿区街道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党的政策好,我家的8亩多旱地全部种上了核桃树,社区为我们统一购苗,还请来林业部门专家指导技术,去年光核桃的收入就达2000多元!”忙着在自家的地里为核桃树浇水的滩子社区居民王守义高兴地对记者说。近两年,红古矿区街道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下,迎来了发展新机遇。矿区街道社区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核桃产业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对比土壤、气候、温度、湿度等多项数据,认为红大坂坪适宜投资建设千亩核桃基地,充分利用了荒山闲置土地,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社区农民的经济收入。


  荒山披绿昔日“煤都”变身“绿城”


  窑街小煤矿从1978年开始,30多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转换,这些小煤矿由昔日的金山变成了毒瘤,时时刻刻威胁着村民的生活安全、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着周边的生态环境。“那个时候,在窑街最大的感触就是污染严重。在塌陷区这种状况尤甚,随意走进一户村民的房里,墙壁上、地板上都是大大小小的裂缝。小的一指宽,大的足有手臂宽,而且藏着的、附着的都是黑的煤灰。”在窑街大什字保障性住房暨旧城改造项目现场,居民石茂城对记者说,那时候住的房屋破烂不堪不说,安全则是最大的隐患。如今,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了,心里舒坦多了。


  为彻底有效地解决窑街的问题,省上按照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几年前就将这里29座年产量在3万吨到7万吨之间的小煤窑全部关闭,并按照相关政策共拨付2.74亿元资金对这29家小煤窑进行补偿。并实施窑街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400套、公租房50套以及拆迁区域大户型还建安置房的建设任务。


  “2011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实施了保障性住房暨棚户区改造总建筑面积16.8万多平方米。”矿区街道负责人说,在窑街通过较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困难群体的住房条件有了较大程度改善,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幸福感。


  其实,塌陷区综合治理并不是简单地拆旧建新,最关键的还是生态恢复性建设工程。所以,红古区从环境生态治理入手,从2013年开始启动实施了包括供水、土地整理、林业道路与活动场地等为内容的窑街塌陷区第一期绿化工程。


  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涂乱画现象没有了;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残垣断壁不见了,道路平了、街道干净了、环境更美了……这是记者10月中旬走进红古区窑街街道采访时看到的景象。据了解,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网格化,改善辖区环境卫生,窑街街道积极响应红古区每年开展的“环境卫生百日攻坚行动”,在辖区范围内组织开展环境卫生百日攻坚行动,使得街道环境焕然一新,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矿区街道在环境整治中,大力实施窑街地区美化亮化工作。特别是荣鑫大道两侧周边环境整治已完成主体工程。投资200多万元,建设文化围墙1100米,铺设人行道2000多平方米,基本完成了拆迁区约150亩土地的平整工作,荣鑫大道两侧面貌焕然一新。在民门路,每天晚上路边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宛如夜明珠一样,照耀着新修砌和粉刷的围墙、房屋,居民环境质量明显得到了改善。


  据悉,近3年多来,红古区委、区政府实施了总投资1179万元的窑街塌陷区土地平整和总投资3948万元的窑街塌陷区工程造林项目,沉陷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完成平整覆土861亩,绿化造林1082亩。生态绿化建高卓有成效,封山育林6000亩,荒山造林1000亩,核桃基地建设8000亩。“力争到2020年,使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红古区委副书记李荣告诉记者,这几年不但要营造出2000亩的绿化面积,而且还要解决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等重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从根本上改善窑街当地的生态,使窑街“煤都”变成美丽的生态“绿城”。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6月5日发布十起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
  • 从废矿山上“变”出来的景区——探访金川国家矿山公园
  • 甘肃召开“陇原环保世纪行”暨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座谈会
  • 甘肃省开展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专项执法行动
  • 给力生态保护 甘肃省探索形成环境资源审判体系
  • 甘肃矿区法院发布环境资源审判绿皮书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