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人想到城外去,城外的人想到城里来,这就是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所描写的人生困境,而这种戏剧性的桥段,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上演着,比如说我们的近邻。
2007年,一位瑞士籍公民驾驶着俄罗斯老牌汽车“拉达”从波兰一路狂奔开进了白俄罗斯,到白俄国家海关截住他时,他声称自己是来白俄罗斯申请政治避难的,因为他坚信白俄罗斯、委内瑞拉和古巴是世界最好的三个国家,警方在他的汽车后备箱里发现了一箱子《列宁选集》,他果然是如假包换的“列宁粉丝”。
就在外国的“列宁粉丝”竭尽全力地投靠列宁的故国之时,在俄罗斯国内,列宁所遭受的待遇却是一声巨响与枪林弹雨。
他们在疯狂地攻击列宁
今年3月,一个名叫谢尔盖·卡朋特兹托夫的俄国小伙子来到莫斯科红场西侧的列宁墓,沿着黑色大理石台阶而下,便可见那个世界闻名的水晶棺。尽管古埃及有制作木乃伊的先例,但在近代,去世后通过防腐技术使得遗体容颜依旧的,列宁是第一人。
巡逻的警察发现谢尔盖举止怪异就上前问询,结果被谢尔盖用气手枪打伤,情绪失控的谢尔盖接着用气手枪对列宁的遗体进行扫射,他还试图爬上国家元首检阅士兵的高台,但未遂被捕。有人认为谢尔盖是神经错乱,但被捕时他神志清醒地说:“我原本想用冲锋枪对准陵墓进行扫射的,但有人建议我不要这样做,因为陵墓上有装甲保护。”
对列宁的“毁灭性攻击”从未停止。去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一个后果严重的“愚人手段”降临在列宁“身上”。随着一声巨响,圣彼得堡芬兰火车站前的列宁铜像一侧发生爆炸,损毁严重。一个名叫“扎列斯基飞虎队”的极右派组织宣称是他们干的,破坏者是凌晨4点多趁着天暗无人时安放的爆炸装置。
而与今日之破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17年3月,在海外流亡17年的列宁经由斯德哥尔摩来到当时还叫彼得格勒的圣彼得堡,水兵指挥官马克西莫夫邀请列宁讲几句,列宁就站在装甲车上,发表了那个著名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的演说。之后,人们就为列宁在装甲车停放地安放了这尊雕像。卫国战争期间,老百姓用沙子撒在雕像上,并用木封套套住,使之免受战火毁坏。
两个多月后,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列宁像的鼻子和左手被铲掉了,破坏列宁像几乎成了一种时髦的行为艺术,在原属于苏联的各国层出不穷,乌克兰反俄派政治家尤先科的夫人甚至威胁说,她要把列宁像赶出乌克兰,俄罗斯自民党也这样喊着。
早在1998年,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最后一座列宁像就已经被拆掉了,因为塔吉克斯坦人要在那里安放他们的塔吉克古典文学始祖鲁达基。列宁的位置,被诞辰1150年的草原诗人给挤占了。
如果说塔吉克人用草原诗人换掉列宁,是力图恢复苏联时期被沙文主义的民族政策所压抑的民族文化的话,那么,俄罗斯国内对于列宁像与列宁墓的攻击就几乎是显而易见的意识形态分歧了。尽管列宁躺在有装甲护体的水晶棺中,但那很可能不是他最后的安息之所,因为有人总想把他请出去。
列宁遗体无家可归?
谢尔盖在用气手枪扫射列宁遗体水晶棺被捕之后,就说他是想让人们注意到他的立场:他主张将列宁墓迁出红场,把那里改建成钟楼。而这,绝非只是一个情绪冲动的年轻人的极端想法而已,是否埋葬列宁,这个争论从列宁死后就开始了。
先是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的交锋,托洛茨基主张火化列宁,斯大林主张埋葬在克里姆林宫下,最后两位科学家研制出了防腐制剂,遗体免于火化,自然是斯大林占了上风,因为托洛茨基自己都死在斯大林之手。除了防腐液,列宁的遗体上还涂满了香料,在定期保养中如果发现了腐蚀也会进行小面积的植皮,俄罗斯科学家说再保存100年也没有问题。
使得列宁免于火化的是斯大林,但第一个“侵占”列宁墓的人却恰恰是斯大林,死后的斯大林也经过防腐处理放进了水晶棺,而且占据了列宁墓中央的位置,把列宁水晶棺挤到了一边。1961年,赫鲁晓夫坚持斯大林遗体迁出列宁墓,士兵以红场阅兵彩排为由封闭了广场,悄悄把斯大林弄出水晶棺放进棺材,埋葬在克里姆林宫墙根下。这样,列宁的水晶棺又回到了墓室正中央的位置。
此后的1995年,叶利钦也动了“打扰列宁”的念头,想把列宁遗体迁往圣彼得堡的沃尔科夫公墓与列宁母亲合葬。而戈尔巴乔夫也主张埋葬列宁,他说现在去掘墓不应该,但是早晚有一天列宁墓会失去意义。
比较于斯大林的“挤占”,以及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的“搬家理念”,普京与梅德韦杰夫这个组合似乎还是对待列宁墓态度最为缓和的领袖。
尽管如此,俄罗斯国内要求将列宁迁出列宁墓埋葬的呼声却越来越高。虽然普京表示不想迁动列宁墓,但是国外的“接盘者”却已经很踊跃了。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迪特百特在会见俄共主席久加诺夫时说,可以让列宁遗体前往罗马,结果罗马的政客马上讽刺说,除非俄罗斯接收迪特百特这个疯子,意大利才接受安葬列宁。
这时,一个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总统表示说,他要出100万美元把列宁遗体接来卡尔梅克首都埃利斯塔安葬。卡尔梅克人是土尔扈特蒙古人的后裔,卡尔梅克语是蒙古语的一种方言,蒙古人为何如此钟爱列宁?
列宁的外族血统一直被蓄意隐瞒
中国蒙古族学者、土尔扈特部领袖渥巴锡汗的十二代传人满琳在到访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的时候发现,卡尔梅克人对于列宁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卡尔梅克人认为,列宁的奶奶是卡尔梅克人。
1997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列宁的历程》一书写道:“(列宁的祖父)50多岁时,与一个加尔梅克人的不识字的女儿安娜·阿列克谢耶夫娜·斯米乐诺娃结了婚。加尔梅克人是蒙古民族的一支……列宁那宽宽的颧骨和外斜视眼说明这是混入了亚洲血统,前苏联有关列宁的传记中,把列宁描写成一个纯粹的俄罗斯人,而关于列宁的祖宗是非俄罗斯人这个事实,却加以隐瞒。”加尔梅克即卡尔梅克人,这就是卡尔梅克人如此热爱列宁的原因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该国总统愿意出100万美元来把列宁遗体接到埃利斯塔安葬,这相当于接列宁“回奶奶家”。
卡尔梅克的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位卡尔梅克同志见列宁喝奶茶,就问为什么,列宁兴奋地说自己奶奶就是卡尔梅克人。注意“兴奋”这个副词,也就是说在卡尔梅克人心目中,列宁应该是以卡尔梅克血统为自豪的。
当列宁的蒙古血统得到证实之后,德国学者又发现了列宁血统的另一个秘密。他在苏联时期的畅销书《乌里扬诺夫家族》中看到了自己曾祖父的名字,结果发现,自己的母亲是列宁的堂姐,自己是列宁的侄子。也就是说,列宁有德国祖先,同族亲属中有德国30年战争中领导宗教协会的赫菲牧师和汉萨同盟的商人和领导人。
据维基百科的资料显示,列宁具有俄罗斯人、摩尔多瓦人、卡尔梅克人、犹太人、伏尔加德意志人及瑞典人的血统,倘若属实,苏联当局苦心打造“纯正俄罗斯人”形象恐怕就是徒劳心力。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也非纯正俄罗斯人,而是格鲁吉亚人。历史总喜欢这样开玩笑。
推翻者与被推翻的,一个都不能少
不过,列宁的血统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俄罗斯并不在乎。只是在列宁的家乡乌里扬诺夫斯克,有人要求将城市名字中的列宁名字去掉,改回老市名辛比尔斯克。列宁是化名,他的真正全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今日乌里扬诺夫斯克报》说:“执政党未经任何公决便决定给城市冠以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捷尔任斯基和勃列日涅夫的名字。”博物馆馆长拉里萨·叶尔绍娃支持改名:“即使不能出生在辛比尔斯克,也死在辛比尔斯克。祖父因为辛比尔斯克要改成乌里扬诺夫斯克,很久都不愿意换护照!”如果连家乡人都拒绝这个人,那么他的辉煌历史真的就宣告终结了。
在有人高呼把列宁“搬出红场”、“赶出家乡”之时,也有人在默默地维护列宁。
在顿河畔的城市罗斯托夫,一位老人自愿在列宁纪念碑旁守着鲜花,因为每年列宁生日时,鲜花总是被孩子们偷走,老人愿意守护鲜花,因为他觉得人们应该记住列宁。
对于俄罗斯社会对待列宁的不同态度,学者陈永苗对本刊记者说,这种差异是正常的,因为俄罗斯国内的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诉求,受过斯大林集权主义之苦的人把列宁和斯大林看做一伙而憎恶列宁。
俄罗斯媒体的一份调查可以看出陈永苗所讲的“群体差异”。这份由全俄舆论研究中心网站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十月革命期间的历史人物是尼古拉二世(44%)、列宁(42%),最反感的是斯大林(48%)。调查显示,对列宁和斯大林有好感的人数在逐年下降,对尼古拉二世有好感的人数却在逐年上升。年轻人中有47%喜欢尼古拉二世,35%喜欢列宁;60岁以上的老人则对列宁最有好感。
这个调查结果几乎起到了改写历史的作用,因为在中国的教科书中尼古拉二世属于被推翻的罗曼诺夫王朝的封建沙皇,属于罪有应得,列宁则是领导十月革命的英雄,但在俄罗斯人自己心目中,他们已经偏爱沙皇多一些了。
不一样的要求,不一样的诉求
“2000年时,我在莫斯科参观列宁墓,那天的场景很感动人,下着大雪,很多面目上看像是中亚国家的人拉着孩子去列宁墓祭奠列宁,他们排队举着列宁画像,有的举着横幅,写着‘列宁我们永远思念你’”。曾经客居俄罗斯多年的新华社《参考消息》记者、中央电视台俄罗斯问题特约评论员吴学兰向本刊记者讲述10年前在列宁墓见到的情景,仍然印象深刻。
“但在这短短10年间,俄罗斯国内发生了很多变化。”吴学兰介绍说,这10年间,由于石油价格的不断变化,俄罗斯经济始终在低谷中前行,俄罗斯人最关心的问题是生存,理想、历史等一系列词汇都逐渐淡出了俄罗斯人的生活。“现在俄罗斯国内很少有人提到列宁。今年4月22日是列宁诞辰140周年,但只有一家很不起眼的小报报道了列宁诞辰,而且标题还是《今年列宁的生日静悄悄》,所有的俄罗斯主流媒体都没有任何报道。”今年列宁诞辰日当天,去列宁墓的人不超过10个,其中还有几名是外国游客。
对于列宁墓是否会迁出红场的问题,吴学兰对本刊记者说,其实俄罗斯国内大多数人都同意将列宁墓迁出红场,之所以现在暂时未动,就是想等反对者(以老兵居多)去世之后不再有阻力之时再埋葬列宁。“俄罗斯人选择了更务实的生活,现在俄罗斯国内对于很多历史都开始了重新评价,比如有人认为斯大林在二战期间指挥失误才造成了大量俄罗斯人死亡。”吴学兰用一句话形容,“俄罗斯人对列宁的关注还不及中国人”。或许正因为如此,莫斯科“回声”电台在讨论列宁遗体的去处时,有嘉宾直言不讳地说,送到北京去!
在2003年的电影《再见列宁》中,儿子为了不再刺激患病的母亲,想出了一箩筐办法来,哄着母亲说东德还在,但最后,母亲还是接受了现实,柏林墙已经倒掉,东德不复存在,儿子善意的谎言成了亲情的体现。但今日的俄罗斯人完全不需要善意的谎言,他们对于列宁的态度是那样地坚决,他们并非想和列宁这个人过不去,他们只是想尽快地和那个时代说拜拜。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