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毋庸讳言,中国普通民众纪念这个日子的热情是肯定小于日本普通民众自发参拜靖国神社的热情的。要改变我们中国人这种有点令人悲哀情况,还需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但是,笔者相信,我们中国人的素质一定会与时俱进,就像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样,有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那一天。此时回顾几段描写南京大屠杀的文字,或许对我们有所教益。
“当时日分八路攻击南京,十万中国守军顽强抵抗,可中国卫戍司令唐生智在日攻入南京前突然下令撤退,但又缺乏组识计划,导致七八万士兵被俘,国军抗战被俘总数是26万,南京是最多的。当时攻入南京城的日军只有5万人,日为节粮,也为达削弱中国抗日力量和继续战爭的需要,日军师团级的指挥部明确下达杀死俘虏的命令。由此日军残暴地对俘虏和平民进行了大屠杀。”(李敏:《大屠杀为什么发生在南京》)
点评:五万日军俘虏了七八万国军,并最终屠杀了三十万中国人!那是一个什么年代啊?!
“攻打南京的鬼子是刚参加惨烈的凇沪大会战的由工人,农民和教师组成的(日华中派遣军),是预备役部队,战斗素质,纪律性差。曾被告知攻克上海后便回国,他们沒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中国政府迁都,更意味中国仍将抵抗,战爭结束遥遥无期。因此失望,不滿,厌战的情绪蔓延。为激发士气,指挥官纵容抢劫,屠杀,强奸等暴行,发泄鬼子的不滿,最能说明这一纵容政策的历史事实是凶残的”杀人竞赛“。(李敏:《大屠杀为什么发生在南京》)
点评:当年的日本政府和人民(工人农民教师)在杀害中国人这一方面是始终保持一致的,没有必要人为地区别开来,也不需要为日本整个民族开脱,并称之为“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那是自欺欺人。相比之下,德国人一直到2006年才慢慢消除二战后的自卑感的。
“在叙述南京之战的片子里你也看不到一具尸体。那是当年在日本公开放映的影片,叙述主线非常清楚,中国的伪政府很烂,对人民不好,文明之旅、光荣之旅的日军拿下了南京城,他们在清扫路面、修马路、修下水道、恢复店铺,把做生意的人都请回来,给老百姓家家户户发粮食,组织选举。选完后把行装整理好,带上战友的骨灰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从这些影片看,你会觉得日本在实施文明的过程中,损失了很多年轻的生命,而对南京这个城市没有任何损害,所谓的损害也是在炮火中毁坏的城墙、城市马路、下水系统,但他们还都给你修理好了。”(见《南方周末》2010年9月16日)
点评:这个纪录片使世界上许多人看到了日本人美好的一面;这个纪录片也是当今绝大部分日本普通民众心底看不起中国人的底蕴之一;这个纪录片也是少数中国人啧啧称道“日本人素质高”的题材之一。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