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害部门泄密人

时间:2011-12-28 19:06来源:环球人物 作者:白菊梅 点击: 载入中...

  


  有的为钱出卖国家,有的稀里糊涂出了事

  6月14日,国家统计局月度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最新的经济发展数据。引人关注的是,此前,一些媒体与金融机构已经对数据进行了预测,结果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惊人的一致”。大家已经记不清,这是媒体与金融机构第几次“神算”了。同样在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官员证实,该局“办公室一名秘书被有关部门带走,正在接受司法调查”,原因正是涉嫌泄露宏观经济数据。


  提前曝光的统计数据


  今年6月8日,英国路透社抢先发布我国经济数据预测称:“中国5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数据来源为“最新路透调查”。而国家统计局6月14日公布的CPI为5.5%,二者相差极小,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解释称,5月底,已有一些机构进行数据预测,但那时统计局的结果还未产生,“这次是有的机构猜对了,不是数据泄露。”


  但难以否认的是,路透社等外国媒体预测我国经济数据的准确度一直很高。2008年以来,路透社7次准确地“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记者注意到,路透社在这7次报道中,均使用了“消息人士”、“官方消息人士”、“官员”或“一位中国政府关键部门官员”等词来说明其数据来源,6月8日报道中的“最新路透调查”,倒是第一次出现。“也许是‘维基解密’闹得严重,路透社这么做是想避避风头吧!”有网友如此评论。


  国内各大机构券商也像是国家宏观经济数据的“神算子”。中信证券今年1月初在一份报告中预计,2010年12月CPI将达4.6%,今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就是这个数。经过几次三番的“高度一致”,每到CPI公布的日子,各种传闻就纷纷登场。除此之外,还有人能准确“预测”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加息等经济举措的具体时间,让人惊诧不已。


  就国家统计局人员泄密问题,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日前致电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新闻处,一位工作人员称:“这才发生几天,调查还没有进展。”但此前有统计局内部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今年3月底,该局宏观部门就有涉案人员相继离职,其中有处级干部,他们能提前接触到核心数据。记者就此向这位工作人员求证时,他还是表示不清楚:“目前只知道涉案人员正接受调查,到底有几人、涉案金额我都不知道。”6月20日,有消息称,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已对涉及国家宏观经济数据泄密事件的5人进行立案侦查,他们分别来自不同部门,其中就包括被带走的国家统计局办公室秘书。


  泄密信息操控市场


  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宏观经济数据外泄确实常出现,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有关部门不重视保密工作,有意无意地把数据泄露了出去;二是有关部门以前总觉得国内专业人员素质有限,喜欢邀请境外专业机构参与一些评估预测工作,结果被人“摸底”;三是现在比较多的,就是有人拿数据去做交易。宏观经济数据、政策预期与市场关系密切,出卖类似消息成了不少人的生财之道。


  而一些政府官员与金融机构之间“关系密切”也是公开的秘密。许多券商乐于聘请政府宏观部门的官员在公司任职,一些首席经济学家也有政府背景。他们彼此之间经常会有意无意地“通气”,给了不少人谋利的机会。叶檀表示:“在资本市场中,早一步获得宏观经济信息的一方就是‘刀俎’,可以迅速反应,部署市场;而不知情的一方就是‘鱼肉’,任人宰割。这里面赚的和赔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比如CPI,反映的是通货膨胀水平,如果升幅过高,就代表通胀已成为不稳定因素,政府可能会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因此,该指数过高往往不被市场欢迎,股市也会相应下跌。


  这在市场上很容易找到印证。今年6月10日,也是5月CPI预测数据爆出的第三天,上证综合指数在最后一小时的交易内大幅反弹,迅速上涨30余点,并在6月14日公布数据后暴跌。“这数据如果只是猜的,哪能有这么大影响,肯定有人知道内情,大捞了一笔。”炒股多年的老王愤愤地说。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分析员也称,许多券商借掌握“先机”,提升个人的威望,而卖信息的人则获得相应分成,“这样的利益链确实存在”。

    泄密损失无法估量


  近年来,不只是在宏观经济部门,其他政府部门的泄密事情也屡见不鲜。2003年,航空航天部三院一名官员,无视有关规定,把50多张计算机软盘带回家,其中涉及机密的有16张。途中,他又将全部软盘遗失在出租车上。丢失后,他也不向单位报告,等出租车司机送回时,软盘已失控6天。北京市公安局之后对责任人进行了刑事拘留。


  无独有偶。同年,中船重工集团702所一位专家接到某杂志社约稿,专家请其博士生将修改后的稿件发至杂志社,可这位博士生在发送电子邮件时,误把一份绝密文件发给了杂志社,至相关部门发现该文件并删除时,它已在网上挂了7个小时。经过进一步调查,这份涉密文件已在这位博士生的笔记本电脑里存放了两个月。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上述泄密人员因非主观故意泄密,未受到严厉惩罚。不过,新华社外事局原局长虞家复,在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间,向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及韩国前外交官,多次提供有关中国外交政策的机密情报,并获取了20.7万元人民币的报酬,情节就属十分恶劣,最终因泄露国家机密罪被判处18年徒刑。


  当然,有卖的就有买的,而且是处心积虑地要买,这其中,大部分是国外机构。记者了解到,2010年1月11日,中国进行了一次反弹道导弹拦截试验,而据澳大利亚《悉尼晨锋报》当年12月21日报道称,美国与澳大利亚情报机构在此次试验后对中国的反卫星能力有了“全面认定”。文章称,美国驻中国大使馆1月9日提前获得了中国试验的消息,并传回了国内。有专家推测,美国可能在1月11日中国试验之时,趁机检测到了中国导弹的相关信息。


  “政坛泄露的机密,大多是常人难以接触到的经济、政治领域的核心机密,一旦被境外组织掌握,可能使我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损失无法估量。”汪玉凯对记者说。


  管住人是关键


  客观上讲,我国一直没有放松保密制度的完善,去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与以往相比,除侧重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外,也加大了对经济安全的关注。著名经济学家孙飞在接受采访时称,像CPI、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经济数据在未披露之前基本都属于涉密数据,若有人违反规定泄密,一定要依法追究。


  谈起此次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员泄密,汪玉凯认为:“国家机关人员涉嫌泄露国家宏观经济数据,本身就说明这些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对于泄密嫌疑人是名秘书,汪玉凯感慨地说:“中国的秘书现象一直是个特色,他们能够接触到核心机密,受的监督制约却很少。所以,提高秘书的素质至关重要,这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体制。”


  近日,盛来运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统计局对数据保密工作一直非常重视,“但出了这件事情,我们也在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制度管理。”据他透露,已经向有关部门申请,进一步改进数据发布工作,如尽量缩短从数据生产到发布的周期等。


  延伸阅读 >>>  其他国家如何防泄密


  美国:对泄密绝不手软


  驻美国特派记者陈一鸣:作为一个高度法制化的社会,美国在信息披露方面是张弛有度。首先,他们有一套完备的信息披露和新闻发布机制。比如,美国经济分析局向外发布数据的时间早在一年前便确定下来,此后,由专门的公关部门严格按照计划日期向媒体发布,其他人士不得代表机构发布信息,避免对市场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同时,他们会尽量缩小能够接触到机密信息的人员范围,有时连上级单位也不得过问。其次,许多部门和机构专门设置了“道德顾问”,告诉员工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做。


  不过,前一段闹得沸沸扬扬的“维基解密”事件还是让美国政府灰头土脸,由于政府部门出了内鬼才导致大量机密外泄。不过,美国历任政府都对泄密行为绝不会手软,其杀一儆百的效果还是非常有效的。


  日本:保密是公务人员的“义务”


  驻日本特约记者熊祎:日本对保护国家机密虽没有专门的立法,但措施却体现在国家及地方公务员法、外交公务员法以及自卫队法等法律法规中。在日本人看来,公职人员具有保守国家机密的义务,就算他退休或离职,都不能改变。


  日本自卫队法第96条第2款,规定了防卫大臣可以随时划定“国防秘密”,因为工作原因接触了这些“防卫秘密”的人,得按照要求予以保密,否则会追究刑事责任。经济领域也一样。2009年,时任日本产经大臣的直岛正行曾在一次与石油商的会议上,不经意将日本当年第三季度经济数据提前透露出去,引发了日本债券市场剧烈波动,为此,直岛不得不马上公开道歉。最近,日本又出台了《外汇及对外贸易法修正案》和《防止不正当竞争法修正案》,将有关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列入国家“守密义务承担者”中。


  德国:泄密是最大的“不忠”


  驻德国特约记者张海诚:德国作为全球最先进的工业国之一,政府部门对经济信息安全非常重视,在立法上严格控制信息的公开、发布和传播。《基本法》、《民法》、《商法》等法律中,都有对泄密的惩处条款。而公务员的第一原则就是“忠诚”,让秘密外泄,就是不忠于国家,不忠于人民,不但会被开除,还要被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以被判处终身监禁。


  另外,联邦政府对信息保密的管理工作,还进行了明确的部门细化:经济安全工作委员会负责对经济信息的管理;联邦宪法保卫局作为情报机关和反间谍机关,负责评估和防范内部人员泄密;内政部以及警察机关,负责具体案件的查办。如此严格的制度,让二战后的德国,还没有发生过重大泄密事件。


  英国:教育民众保护自己


  驻英国特约记者曹劼:数据泄密或丢失,一直让英国政府伤神。2005年以来,英国国防部接连有军方笔记本电脑报失,外泄内容包括15.3万名申请入伍人士的个人信息,还有约3700人的银行账户信息。2007年底,国家税务局将存有1500万份儿童福利补助名单的光盘丢失,导致补助金暂停发放。此事发生后第二天,时任英国皇家税务及海关总署署长的保罗·格雷引咎辞职。


  目前,英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保密制度,包括规定各部门工作人员不得将带有敏感信息的笔记本电脑带出办公室,对于存有国家重要数据的光碟设置加密保护等。多数议员都认为,涉及民众本身的数据外泄后,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宣布真相,让民众能采取防范措施,以免个人资料被诈骗分子利用。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蒋介石在台湾斥责教育部门:我是有头发的
  • 美军情报官为什么泄密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