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怨之火烧向卡梅伦

时间:2011-12-28 20:16来源:《环球人物》 作者:王鸣蔚 点击: 载入中...

  

  经济危机、中青年失业等积怨引发的打砸抢烧,让英国爆发了20多年来的最大动荡,也让整个欧洲“处于内战的边缘”

 
  8月2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还与妻子手牵手地在意大利享受着浪漫假日,没想到几天后,他不得不拿着行李连夜匆匆回国,应对突然在伦敦爆发并迅速蔓延全国的骚乱。8月9日一早,带着几分疲倦的卡梅伦召开了内阁紧急安全会议,商量“平乱”之策。不过,他回来得显然有些晚了。此时,骚乱已演变成1985年以来英国最严重的社会动荡。10日,卡梅伦再次召开会议,寻求新的解决办法。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卡梅伦措辞强硬地说:“我们将采取一切新的措施对付骚乱分子。我们需要来一次反击。”


  经过几天的努力,各地的骚乱之火已渐渐平息,英国乃至全世界也开始对这场似乎“没有任何诉求”的“全民动荡”进行深入的反思。


  枪击事件触发大骚乱


  这场席卷英国的大骚乱,是由一起小小的暴力事件引发的。2011年8月4日,29岁的黑人男子达根乘坐的出租车,在伦敦街头遭警方拦截。目前警方的说法是,伦敦反枪支犯罪警队怀疑达根非法持有枪械,于是提前布控。而达根也确实随身带有一支未注册手枪,遭拦截后,他朝警察射击,一枚子弹打中一名警察的对讲机,警察受伤。枪战中,达根身中两弹,当街死亡。


  不过,警方给出的说法马上遭到了质疑。有英国媒体披露,在现场是查获了一支不属于警方的手枪,但它仍插在枪套内,这说明它的主人当时无意拔枪。于是,人们开始怀疑达根是否向警员开过火。


  因为不满警方的说法,8月6日,达根的家人和朋友组织了示威游行,向警方“讨个公道”。但在长达4个小时的时间里,没有警方人员出面和他们交流,达根的家人也迟迟见不到他的尸体……警方处理问题的“漫不经心”和事件本身的不透明,最终激起民愤,导致事态升级。当天晚上,几百人在伦敦袭击了警察,围攻了一家警局。两辆警车、一辆公共汽车和多家商店被打劫、纵火焚烧。接下来的两天夜里,骚乱开始在伦敦蔓延,起初是在东北部和东南部比较贫困的少数族裔社区,之后,手持棍棒的年轻人进入了伦敦的富人聚居区切尔西等地,开始了抢劫与其他破坏活动。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目睹了伦敦骚乱全过程。奢侈品商店被洗劫一空,服装店和电器店遭抢劫后被纵火,汽车被当街焚烧,居民楼燃起熊熊大火……那些穿着黑色帽衫的蒙面青年向警察投掷石头、鸡蛋、燃烧瓶,手持木棍和金属棒砸坏多辆警车,肆意地发泄着自己心中的不满。


  遗憾的是,伦敦的骚乱并没有很快被平息下去。3天之内,骚乱蔓延到了利兹、利物浦、布里斯托等多座城市,并有不断扩大之势。8月9日,位于西北部的英国第三大城市曼彻斯特首度爆发暴力冲突,数百名蒙面青年在大街上点燃垃圾桶,向警察投掷瓶子和砖块。一些年轻人手持棍棒,砸碎商店橱窗玻璃,大肆抢劫,放火烧店。在伯明翰,几百名手持棍棒的青年在市里游荡,一些汽车被点燃、百货公司遭到抢劫;8月10日,伯明翰3名男子在保护自己社区的时候,被参与骚乱的汽车撞死。西布罗姆维奇、伍尔弗汉普顿、西米德兰德等地也发生了类似骚乱。
 
令人感叹的两大特点


  不过,这场席卷全英的大骚乱,有自己“独到”的地方。首先,“暴徒”中,有7岁的孩子,有年过半百的老人,有看似孱弱的妇女,还有大量的青少年,有人说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大暴动”。然而,许多骚乱参与者,既没受某种恐怖势力煽动,也没有什么政治诉求,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顺手抢劫财物和搞破坏。记者从骚乱的录像中看到,很多参加骚乱和抢掠的人,脸上并没有什么愤怒,他们拿着大袋子,进入一些服装和电器商店,就像平时购物一样,挑选商品的式样和颜色,还试穿一下。当他们拿着“战利品”满载而归时,每个人看上去都非常高兴。一些洗劫者发短信给朋友:“想要免费的电视、运动鞋吗?动作要快呀。”还有人把抢来的物品图片贴到网上,留言说:“大清仓啦!”因此,有媒体评论说,这些“暴徒”要的根本不是“正义”,仅仅是一双免费的运动鞋。


  其次,这起骚乱很快席卷全英,社交媒体被认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骚乱发生后,以“脸谱”、“推特”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和“黑莓通信”手机技术,为参与骚乱的民众发泄情绪、煽动闹事提供了平台。8月4日,达根被杀前通过“黑莓通信”向女友发出了最后一条信息。在后来的骚乱中,一些黑莓手机用户利用群发功能,大量散布鼓动骚乱的言论,商讨攻击目标和通报警方动向。而且,与社交网站和普通短信相比,“黑莓通信”更为隐蔽,通常只有群组内人员才知道消息是谁发的,官方很难查出消息来源,这成为骚乱者躲开警方监控的重要手段。“网络手段使得骚乱者能抢先一步撤离现场,并在不同的地方同时作案,使警方很被动。”警方人员说。


  强硬出招,呼吁自保


  面对骚乱,回到国内的卡梅伦立刻采取了强硬的措施。8月9日,在召开第一次紧急安全会议后,卡梅伦称:“我有信心、政府有信心,正义将得到伸张,这些人(暴徒)要为自己行为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对那些犯罪分子,我要明确地告诉他们——你们将会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如果你已经到了能够去犯下这些罪行的年龄,那么也足够成年去面对法律的制裁。”


  当天,伦敦街头的警力就从6000人增至1.6万人。记者看到,防暴警察、警车和骑警不间断地在街道上巡逻,最多时有3架直升机低空盘旋,密切监视地面。记者所在社区的商场也连夜在玻璃橱窗外钉上了厚厚的木板,防止遭到暴徒的袭击。


  8月10日,英国警方接到指示,将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控制事态的发展,包括使用防暴弹和高压水枪。内政大臣特雷莎·梅要求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所有警察取消休假,采取更加严厉、积极的方式应对骚乱,以防暂时的安稳成为暴风雨前的宁静。伦敦警方表示,截至8月10日,已有768人被捕,167人遭刑事起诉。媒体则报道称,已有上千名骚乱者被抓,英国各地监狱一时人满为患。


  同时,也是从8月10日起,警方开始公布各地监控录像拍摄到的袭击者的画面。伦敦警察局率先通过电视公布闹事者的录像截屏,并将一些闹事者的照片,上传到颇受年轻人欢迎的照片网站上,呼吁民众认人、举报。此外,还派出几百名便衣警察,根据录像“按图索骥”,捉拿滋事者。警方称,这一方法非常有效。录像公布后,住在伦敦南区的一位43岁快餐店厨师就被邻居认出,他在骚乱中和兄弟一起抢掠自己工作的餐馆,借机向雇主报复;一个19岁的服务员也被指认袭击了当地的一家大型超市……


  面对骚乱,不少英国市民也开始挺身自保。报道称,伦敦西区两座印度锡克族庙宇的负责人,就要求本族年轻人提供保护。于是,约200名锡克族年轻人聚集在这两座庙宇外,开始保护自己的社区。8月8日晚,一位来自西印度群岛的退休老妇人在伦敦哈克尼区发生骚乱时勇敢地站了出来。她走进骚乱者人群中,一边向年轻暴徒挥舞拐杖,一边说道:“别去烧别人的财产,别去烧别人的店铺,他们都很努力在维持自己的生意,你们懂吗?”


  伦敦警方也向商业店主们发布应对骚乱的建议,称店主们不必坐等遭袭,而应使用“防御性力量”来保护自己的经营场地。警方表示,如果店主们认为有必要的话,可以“手持某些物品作为武器”。


  丢脸背后的反思


  英国的“8月骚乱”让世界看到了这个传统的“绅士”国家,一贯自诩的优雅形象荡然无存。日本网站8月9日称,“伦敦暴乱是英国在打自己的脸”,有媒体甚至说英国人“表面绅士,内心野蛮”。阿拉伯媒体则称,多年以来,火光冲天、硝烟弥漫、伤者倒地的镜头似乎成了西方媒体报道阿拉伯世界冲突的经典场面,但这一回,这一场面不是发生在西亚、北非,而是在西方国家首都的繁华街区,这对西方国家是一种讽刺。


  不过,更多媒体却对这一事件表达了担忧。德国《世界报》说,伦敦街道犹如战场,民众心中的积怨足以让世界困惑与恐惧。社会学家认为,造成这种暴力行为的社会和经济动因不是偶然形成的。如果说达根被警方射杀只是暴乱的导火线,那么伦敦骚乱的背后,是青年失业、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的严重分化,以及根深蒂固的暴力帮派文化等众多原因。


  这一点,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在伦敦街头采访中也能体会得到。许多人对这次社会暴动,难过之情多于惊讶。一个年轻人向记者抱怨说:“人们已经压抑太久了,经济这么差,失业人口这么多,不是不工作,是根本找不到工作。”实际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英国经济持续低迷。为了应对这种状况,英国政府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百姓理解之余,仍迟迟见不到效果。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涨,使青年人心中的不满情绪不断积聚,等待爆发的时间点。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短短几天里,伦敦突然变成了另一个世界。蒙起面孔的青年人,走上街头,光天化日下捣毁、放火、挑衅、抢劫,为所欲为。在伦敦服务了25年的一位老警员对记者说:“我从没见过这种情况,英国社会病了!”


  法国媒体从这一事件中看得更远。有文章称,英国的动荡很可能是欧洲大陆的通病。巴黎2005年骚乱和2008年雅典骚乱,都是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政府大力紧缩公共开支,导致社会福利缩减,穷人受损害巨大,进而出现社会矛盾激化。报道称,社区贫困化、青年失业率上升、移民和本土居民待遇不平等,基本就是“骚乱的温床”。俄罗斯《独立报》说,从这一角度看,整个欧洲都处在内战的边缘。


  目前,卡梅伦政府还在重点恢复法律和秩序,但是此次骚乱带来的政治影响不可忽视。短期内,人们谴责卡梅伦、米利班德等政要没有在事发后及时结束假期提早返回,但从长远来看,这次骚乱也冲击到了保守党执政路线的两个核心要素:具有包容性的“大社会”理念以及一直以来对秩序和法律的强调。


  与此同时,随着火烧伦敦的照片传遍全球,人们开始担忧伦敦警方能否担负起奥运安保的重任。在一些人看来,2012年伦敦奥运的前一年发生如此大规模的骚乱是个很糟糕的征兆。对于骚乱的处理关乎卡梅伦政府和英国的形象。这样看,即使骚乱渐趋平息,卡梅伦政府的麻烦也还没结束。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南唐悲歌:三帝之二是风流才子 被错放到皇位上
  • 谢玄曾创建是“史上最强的军队”之一
  • 是谁劝止了世界末日之战?
  • 黄文田从武状元之后到海军名将
  • 平型关大捷促《游击队之歌》诞生
  • 中国帝王与王朝之最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