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终身制,百万大裁员,鼓励私有化
2011年4月16日至19日,古巴首都哈瓦那国际会议宫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在古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50周年之际,古巴共产党在此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古共自1997年以来召开的首次党代会,也是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首的“老一代”领导集体召开的最后一次大会。1000名代表选出了古共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劳尔·卡斯特罗正式当选为古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大会还通过了旨在推动古巴经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政策方针》,推出311项经济改革措施,直接关乎古巴1120万人的未来命运,意义非同寻常。媒体普遍认为,古巴以此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
人事改革引人关注
劳尔当选古巴“一号人物”在预料之中。他早已被指定为哥哥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接班人。这次大会前,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古巴共产党机关报《格拉玛报》头版刊登署名文章重申,自己不再担任古共中央领导职务,并嘱托新领导人“坚持革命原则”,为捍卫社会主义不懈斗争。他表态支持劳尔的经济改革,希望新一代领导“毫不犹豫地纠正和改变一切需要纠正和改变的东西”。
在劳尔主持的“六大”上,古共中央的人事安排引起关注。针对古共领导层老龄化问题,劳尔首次提议实行官员任期制,将包括自己在内的古共高级干部任期限制在连续两个5年之内。同时,积极推动领导干部年轻化,为年轻干部创造历练机会,逐步完成新老更替、承前启后的任务。这也意味着古共组织建设步入制度化轨道。
本次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古共中央委员会成员115名,女性比例从13.3%提升至41.7%,并考虑到了种族平等。政治局委员则从24名压缩为15名,平均年龄为68岁,其中12位为原班人马,3位是相对年轻的干部,体现出劳尔培养接班人的愿望。
两兄弟一生并肩作战
劳尔出生于1931年6月,小菲德尔·卡斯特罗5岁,二人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1953年7月26日,22岁的劳尔和哥哥一起,率兵攻打圣地亚哥的蒙卡达兵营,想夺取武器后在全国掀起武装斗争,不料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兄弟俩于是一起坐牢,一起流亡墨西哥。1956年,两人同坐“格拉玛”号返回古巴,发动游击战争。1958年2月27日,劳尔率数百人在山区开辟第二战场。1959年1月1日,兄弟俩终于推翻巴蒂斯塔独裁统治,建立了古巴共和国。1961年4月,菲德尔·卡斯特罗向全世界宣布“古巴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同年组建古巴共产党,任第一书记。
革命胜利后,劳尔出任革命武装力量部部长,负责建设古巴军队。1961年4月17日,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策动下,由1500多名训练有素的流亡古巴人组成的美国雇佣军,在美国轰炸机和军舰掩护下突然向古巴发动武装袭击。卡斯特罗兄弟再次并肩作战,指挥军民反击。经过72小时殊死搏斗,全歼被包围在吉隆滩的入侵军。此次战役一共有90名雇佣军被击毙,1000余人缴械投降,这就是“吉隆滩战役”(美国称“猪湾事件”)。
此后,劳尔一直是哥哥的最得力助手,也早就知道自己未来将执掌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曾透露,为防止两人同时遭到意外,他和劳尔一般不同乘一架飞机。卡斯特罗兄弟情深,不仅是基于血脉关系,更在于共同的革命信仰和战斗情谊。这种信任,也为劳尔执政打下了基础。
政治生涯,改革相伴
劳尔政治立场强硬,但在经济问题上向来比哥哥灵活。劳尔的执政生涯,始终与“改革”相连。他曾多次造访中国,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印象深刻。回国后,他建议学习中国模式,有步骤地实施经济自由化政策。古巴政府内部还设立了专门研究改革的“中国部”。苏联解体后,突然丧失苏联援助的古巴很快濒于经济崩溃边缘。劳尔提出:“大豆和大炮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他开始参照中国“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路线,着手改革古巴农业,坚持实行自由市场制度,帮古巴躲过一场经济浩劫。
2006年7月,菲德尔·卡斯特罗因胃肠出血接受手术,暂时将最高权力移交给劳尔。从2006年8月31日至当年年底,这是劳尔主政的第一阶段。他成功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保持了古共内部团结,维持了国家正常运转。
从2007年初到2008年2月,劳尔进入执政的第二阶段。这是他巩固地位、建设班子、夯实基础的改革摸底时期。他在高层小范围内鼓励干部勇敢表达观点,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层自由地就古巴体制运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很快,他收到大量邮件。2007年7月,劳尔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宣布“改革必须深化”,并发动了一场全国性大讨论,鼓励群众大胆地批评腐败与裙带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半年内,群众提出了13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劳尔发现,民众都要求经济改革,对工资、交通、住房等民生问题抱怨最多。
2008年2月19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辞去国务委员会主席职务。2月24日,劳尔当选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开始了主政的第三阶段。他将酝酿已久的各项改革一一付诸实施。一时间,农民争领闲置土地,城里人开始自由购买手机、家电、摩托车和DVD,首都哈瓦那两年间投入数百辆新式公交车,将每天客运量提高一倍。
危机时刻寻求突破
劳尔的改革热情日渐高涨。不料,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古巴经济深陷泥潭,至今没缓过气来。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已无力继续供养庞大的行政队伍。劳尔多次强烈批评僵化思维,反对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他说,“从摇篮到坟墓”诸事包办的家长制已经宣告结束了,国家必须学会自力更生,人民必须更加高效、勤奋地工作。
金融危机让古巴经济改革的提法和措辞悄然发生改变,由此前的“完善社会主义”转变为“拯救社会主义”。为给国家财政减轻负担,古巴政府近半年来加快了变革步伐。在“六大”上,劳尔提请批准的311项改革方案中,推动百万大裁员、放开搞活个体私营经济、退出“供应卡”制度、继续分配闲置土地、下放国企权力、放开私人买卖汽车和住房等措施最为引人关注。舆论普遍认为,古共“六大”为全面加快经济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古巴未来将摆脱计划经济模式,尝试着走一条“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路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佩雷斯分析说,古巴经济改革的方向正确,但道路并不平坦。比如,古巴原料批发市场缺失,经济政策管得过死,长期“寄生”在国有部门的人突然“下海”,眼光也十分狭窄。而且,古巴国土狭小,又遭受美国经济封锁,回旋余地很小,改革稍有闪失,都可能葬送古巴前途。哈瓦那大学教授梅嫩德斯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古巴可以把振兴旅游业作为改革突破口,但目前遭受的经济封锁,让古巴好似被“掐住了咽喉”,难以打开国际市场大门。在一定意义上说,古巴尝试发展小商品经济,无法绕开美国。因此,古巴经济改革能走多远,还取决于美古关系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