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放射性物质是碘-131,浓度已经稀释,是日常辐射的十万分之一
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全球的影响仍在蔓延。根据中国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3月31日发布的信息,我国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5个省区市的空气中,检测到来自日本核泄漏释放出的极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放射性物质究竟是什么?会不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需要采取防护措施吗?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冯毅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非常肯定地说:对我国公众健康不构成危害,也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飘来的是什么东西?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的公告,福岛第一核电站区域内土壤和附近的海水中检测出的放射性物质包括碘、铯(音同“色”)和钚(音同“不”)三种。其中,碘和铯是核燃料衰变的产物,钚则是组成反应堆燃料棒混合物的物质之一。
冯毅介绍说,放射性物质的液态或固态微粒可以在空气中悬浮,就像日常生活中的颗粒和粉尘。核反应堆冷却时释放大量水蒸气,这些微粒就随着水蒸气进入大气中。“只要到了3000米以上的高空,它们就能随大气环流飘散到世界各地。这跟蒙古和我国新疆等地的沙尘飘到东京,道理是一样的。”
此次飘散到我国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因为碘-131挥发性最强。”冯毅告诉记者,人如果过量吸入了含有碘-131的空气,或者吃了被它污染的食物,人体细胞尤其是甲状腺细胞会在短时间癌化。碘-131的半衰期是8.3天,也就是说,通过8.3天,它的放射性逐步减弱,存活度降低到原来的一半。这也意味着,它的放射性能够很快彻底消除。
另外,在我国的安徽、广东、广西和宁夏4个省区,还检测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铯-137和铯-134。过量的铯进入人体,会损害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增加患癌几率。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铯-134的半衰期为2年,放射性释放都较为缓慢。“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986年发生事故后,至今还能在土壤中检测到铯-137。”冯毅说。
至于另一种放射性物质钚,它进入人体后,会潜伏在人体肺部、骨骼等组织细胞当中,破坏细胞基因从而导致癌症。钚的半衰期非常长——其最稳定的同位素钚-244,半衰期约为8000万年;最重要的同位素钚-239,半衰期约为2.41万年。目前,我国还没有检测到钚。
为什么对我们没危害?
在冯毅看来,这些放射物在飘散的过程中,浓度已经被稀释掉了。而且,日常生活中,人们本来就要接受来自太阳、土壤、岩石、水和大气的辐射,这次我国部分地区检测到的放射量,仅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接受正常辐射的十万分之一,是需要撤离剂量的十亿分之一,对人的身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也不需要任何防护。
假如辐射量达到危害人类健康的水平,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冯毅介绍,这些措施包括:隐蔽、撤离、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出门戴口罩、用干或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减少皮肤暴露等。如果已经接触到放射性物质,最好的清除方法是淋浴。
通过服用碘片也能降低碘-131的危害。碘片的主要成分是碘化钾化合物,服用后能附着在甲状腺上,使甲状腺吸收的碘达到饱和,阻断人体对放射性碘的吸收,达到保护机体组织的作用。但是,服用碘片无法防止其他放射性物质带来的伤害。
“封堆”能否解决问题?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在冷却过程中,会继续排出水蒸气,因此,也会继续把放射性物质带出来。冯毅称,如果情况继续恶化,日本将不得不“封堆”。
一般看来,“封堆”是处理核泄漏的最后手段,是用钢筋混凝土筑成立体的球形防护壁,将核电站从上到下包起来。地上的不用说,地下还要打隧道,用混凝土封闭反应堆底座。这样,核电站将彻底成为一座“石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出事后就采用过“封堆”的做法。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不久,欧美一些科学家和媒体就要求日本“封堆”,但日本政府一直认为,福岛第一核电站仍有控制及修复的可能。随着核泄漏严重性增强,日本有关方面已经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面临报废,“封堆”即将成为事实。
“但必须指出的是,‘封堆’只能暂时消灭核辐射,以后必须有新的设备和措施来防止进一步的核泄漏。这期间,还要对‘石棺’保持监测,不断进行加固完善,费用相当高昂。”冯毅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