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具130年前的清朝五品官员的干尸,被盗墓贼抛尸荒野,这一消息发出后,引来众多关注。
宁德霞浦干尸(来源:资料图)
干尸身上贵重物品全不见
昨日,墓主人的后代早早赶到现场,前来认尸。他们是当地的王氏族人。目前,干尸已被运到霞浦县殡仪馆保管。当天,王氏族人们对古墓进行了清理。霞浦县博物馆工作人员雷谢清告诉记者,盗墓贼很早就踩好了点,直接把墓碑撬开进入墓室,把干尸拖出,抛弃在15米开外的空地上,然后开始翻找陪葬品。
小雷介绍,干尸身上的衣服都被解开,翻得乱七八糟,官帽和腰带也不见了。根据霞浦当地习俗,如果是官员下葬,官帽上一般都有翡翠灵管,腰带上也有镶嵌一些贵重装饰物,胸前摆放一枚铜镜,身上还会放有铜钱等物品。可惜这些东西都被盗墓贼偷走了。经过王氏族人同意,干尸身上的官服已经被带回博物馆保存。
墓亭上石雕很有官家特点
“鲤鱼的身子,龙的头,这个石雕好奇怪!”随着一阵惊呼,不少围观村民都拿着相机、手机对着古墓内清理出来的一块石雕不断拍照。“这是鸱尾,龙的第九个儿子。”博物馆工作人员小雷说,在古建中,鸱尾只有官家才有,寓意“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据介绍,这块石雕是墓亭的顶盖,一块刻有“居厥奠”的条石,以及刻有对联的石柱等各种构件也陆续被发现。“这些都是镶嵌在墓亭上的。”小雷告诉记者,带有这样精美雕刻的墓亭非常少见,建议后代在重修古墓的时候,把原有的墓亭恢复起来。此外,古墓内还找到了五六块石碑,其中一块写明建造墓者是墓主人的三个儿子和六个孙子。
霞浦王氏族人曾经显赫一时
记者在现场看到,墓碑上刻着“太原堂”的堂号,当地的温氏和王氏两大家族均有使用“太原堂”的堂号。“这座墓,20年前修族谱的时候就想找,但是没有找到。”78岁的王景荣说,他拿着从族谱上抄写下来的墓碑原文与被盗古墓对照,是一样的,确定了这座墓主人的身份。
王景荣介绍,他们这支王氏是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从福州于山附近的“福履营”迁徙而来。已发现的干尸主人名为王弼庵,是王氏家族在霞浦的第三代。“奉政大夫五品官衔,是用钱捐来的。”67岁的王建仁说,家族从福州来之后,在霞浦城内做生意,分别从事缝纫、做碗、贩鱼,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人口也繁衍很多。他回忆,小时候,祖先牌位前供奉着一个圣旨盒,可惜在1958年被烧毁了。
墓主直系后代或曾遭遇变故
为什么家族后代如此之多,但这座规模宏大、制作精美的古墓却没有人祭扫?王建仁说,家族里有人说这座墓是“老虎墓”,很凶,都不愿意来。他说,弼庵公后代在清末民初横死不少,因此大家觉得是他的墓葬太“凶”。王建仁回忆,弼庵公的直系很早就搬到了宁德市区。但也有人说,在当年的动乱时期,墓主人的直系后代男丁被征兵,从此杳无音讯。
小雷说,霞浦有一句俚语:“王阿义家财——有家不懂败”,讲的就是王氏族人王阿义,将祖上留下的家业全部败光,最后家道中落,把祖业房产变卖给了郑朝忠。这座古民居位于霞浦县城松城街道府前路95号,这就是当地“王绪凤(音译,为王阿义祖先)盖房,郑朝忠住”之典故的来历。
“王氏族人愿意将干尸无偿捐献出来做研究。”霞浦县博物馆吴春明馆长说,如果有科研机构有意向,可以与他们联系。
昨日,墓主人的后代早早赶到现场,前来认尸。他们是当地的王氏族人。目前,干尸已被运到霞浦县殡仪馆保管。当天,王氏族人们对古墓进行了清理。霞浦县博物馆工作人员雷谢清告诉记者,盗墓贼很早就踩好了点,直接把墓碑撬开进入墓室,把干尸拖出,抛弃在15米开外的空地上,然后开始翻找陪葬品。
小雷介绍,干尸身上的衣服都被解开,翻得乱七八糟,官帽和腰带也不见了。根据霞浦当地习俗,如果是官员下葬,官帽上一般都有翡翠灵管,腰带上也有镶嵌一些贵重装饰物,胸前摆放一枚铜镜,身上还会放有铜钱等物品。可惜这些东西都被盗墓贼偷走了。经过王氏族人同意,干尸身上的官服已经被带回博物馆保存。
墓亭上石雕很有官家特点
“鲤鱼的身子,龙的头,这个石雕好奇怪!”随着一阵惊呼,不少围观村民都拿着相机、手机对着古墓内清理出来的一块石雕不断拍照。“这是鸱尾,龙的第九个儿子。”博物馆工作人员小雷说,在古建中,鸱尾只有官家才有,寓意“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据介绍,这块石雕是墓亭的顶盖,一块刻有“居厥奠”的条石,以及刻有对联的石柱等各种构件也陆续被发现。“这些都是镶嵌在墓亭上的。”小雷告诉记者,带有这样精美雕刻的墓亭非常少见,建议后代在重修古墓的时候,把原有的墓亭恢复起来。此外,古墓内还找到了五六块石碑,其中一块写明建造墓者是墓主人的三个儿子和六个孙子。
霞浦王氏族人曾经显赫一时
记者在现场看到,墓碑上刻着“太原堂”的堂号,当地的温氏和王氏两大家族均有使用“太原堂”的堂号。“这座墓,20年前修族谱的时候就想找,但是没有找到。”78岁的王景荣说,他拿着从族谱上抄写下来的墓碑原文与被盗古墓对照,是一样的,确定了这座墓主人的身份。
王景荣介绍,他们这支王氏是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从福州于山附近的“福履营”迁徙而来。已发现的干尸主人名为王弼庵,是王氏家族在霞浦的第三代。“奉政大夫五品官衔,是用钱捐来的。”67岁的王建仁说,家族从福州来之后,在霞浦城内做生意,分别从事缝纫、做碗、贩鱼,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人口也繁衍很多。他回忆,小时候,祖先牌位前供奉着一个圣旨盒,可惜在1958年被烧毁了。
墓主直系后代或曾遭遇变故
为什么家族后代如此之多,但这座规模宏大、制作精美的古墓却没有人祭扫?王建仁说,家族里有人说这座墓是“老虎墓”,很凶,都不愿意来。他说,弼庵公后代在清末民初横死不少,因此大家觉得是他的墓葬太“凶”。王建仁回忆,弼庵公的直系很早就搬到了宁德市区。但也有人说,在当年的动乱时期,墓主人的直系后代男丁被征兵,从此杳无音讯。
小雷说,霞浦有一句俚语:“王阿义家财——有家不懂败”,讲的就是王氏族人王阿义,将祖上留下的家业全部败光,最后家道中落,把祖业房产变卖给了郑朝忠。这座古民居位于霞浦县城松城街道府前路95号,这就是当地“王绪凤(音译,为王阿义祖先)盖房,郑朝忠住”之典故的来历。
“王氏族人愿意将干尸无偿捐献出来做研究。”霞浦县博物馆吴春明馆长说,如果有科研机构有意向,可以与他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