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郧县谭山镇皮家村有一个神秘的崖洞,每年清明前后其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活鱼(本报曾报道),数量可达一两千斤!
每年的那个时候,皮家村村民们就会在洞口罩上竹篓接鱼,然后一篓篓地背回家。
皮家村人虽然祖祖辈辈在这个洞口接鱼吃,但皮家村人却从不知道,这个崖洞为什么会流鱼?流的是什么鱼?而更让他们不解的是,流鱼为何白天不流,晚上流?
日前,央视《走进科学》栏目播出的《悬崖流鱼洞》,解开了其中的奥秘。
“流鱼洞”位于皮家村不远处的河边悬崖,洞口仅有水桶大,每年从惊蛰到清明节期间的夜晚,洞中的鱼,就会顺着泉水往外流。流出的鱼为圆棍形,鱼鳞在阳光下为金黄色,最大的鱼有一斤多重,最小的仅几厘米长。
刚流出鱼时,从几条到几十条,后来每晚流鱼有几十斤到上百斤不等,一年一般能流出一两千斤鱼。1965年,流出的鱼曾达近万斤,景象非常壮观。
鱼洞刚流鱼时,鱼的鱼鳍是白色的,以后慢慢由白变红,最后变成鲜红,而到鱼鲜红时,鱼就快流完了。
山洞中流出的这种鱼,肉质鲜嫩,没有土腥味,且只有鱼背有一根骨头,味道特别鲜香。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分类与进化科学家张春光在现场调查后称,这种鱼属白甲鱼,也叫多磷铲颌鱼(如图),是一种半洞穴鱼的暖水鱼,生长于长江以北、水质清澈且具备石灰岩山体的山区溪流中,但现在其种群基本消失。
每年入冬前,多磷铲颌鱼为躲避寒冷,会钻进石灰岩洞穴的水体避寒,次年清明前后再冲出洞穴,回到溪流中产卵。
村民所称的流鱼,就是多磷铲颌鱼回河产卵的景象。多磷铲颌鱼因长期在洞穴中生活,怕光,所以才选择在晚上回游。
张春光说,多磷铲颌鱼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待批名单,其名单一旦获批。食用多磷铲颌鱼,就将被禁止。
记者 高道飞 根据央视《走进科学》整理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