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
在参与八国联军的全过程中,日本人真正是“冲锋在前、享受在后”,在处理与列强军队、中国政府等各方面关系时,韬光养晦,十分低调,成了个几面讨好的“琉璃蛋”。
律严明,给英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大地推动了两年后(1902年)的日英结盟。
日本人的优异表现和巨大牺牲,为他们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尊重。在1900年8月28日的紫禁城阅兵中,日军被安排为第一方阵,只是因为俄军的坚决反对,日军顾全大局,主动放弃了这一机会,而让俄军打头阵,自己作为第二方阵。其他国家的一些军官为此相当不平。
在占领期间,日军也尽量减少与别国军队的冲突,始终“以礼待人”。
当然,日军绝非不沾荤腥的猫,只是,与其他军队的涣散相比较,日军更为克制、更有约束,甚至在抢掠方面也更有组织纪律性。
当联军大多数官兵到处为自己寻找发财机会时,日军却在严密地组织下,直插大清国的财政部(户部,办公地点在今公安部地址),一举夺走库存白银近300万两。同时,他们从各衙门抢了大量的文件,其中不少至今尚未公开,成为国际史学界最为期待的宝库之一,以期填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资料空白。显然,日本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抢掠,都得到了大丰收。
除了集团性的抢掠外,日军个人也参与抢掠,但与其他国家军人相比,他们更为“优雅”,而且多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中国与联军》(ChinaandtheAllies)一书作者、英国画家、作家亨利(HenrySavageLandor)在现场观察到:“日本军队在抢劫时与西方列强毫不相同,显得十分有文化、有内涵”,“看见日本人以那种优雅的姿势拿起或放下最小、最精密的物品时,实在是一种享受,而美国人、法国人、英国人或俄国人,更不用提德国人,他们除了碰到坚固的铜块、石块之外,没有不打碎、弄弯、弄脏以及损坏的……他们任意拿取他们所喜爱的东西,但是做得是这样精细,以致似乎完全不像抢掠。”
另有算盘
义和团动乱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本来都是日本所不愿意看到的。
日本才取得了甲午战争的完胜,获得了朝鲜与台湾,需要时间对这些巨大的战利品进行消化、吸收。在北面的朝鲜和南面的台湾之间,日本将对华关系的重点确定在南部,希望能将福建纳入其势力范围,并进而扩展到浙江、江西,以便能与台湾呼应,获得巨大的战略空间。按照当时日本首相山县有朋的说法(他在1880年代就提出了日本的“生命线”和“利益线”),中国东南的这个区域,平时可以作为中日贸易区和日本的加工区,战时则可以轻易扼住台湾海峡这一“东亚的咽喉”,应对任何敌人的挑战。1898年,日本从中国获得了保证,不会让任何列强染指福建,但当日本在1900年初正式提出要求在福建修筑铁路时,遭到了大清政府的坚决拒绝。
随后,义和团动乱迅速转化为暴力排外事件,而日本驻北京使馆的书记员杉山彬被清军残杀,成为第一个死亡的外交人员。驻扎在天津的日本海军指挥官向东京紧急报告,要求迅速增兵,但日本政府对此采取了冷处理。在内部,他们必须对南、北战略进行权衡,而在外部,他们必须先征询列强的意见,以免无谓树敌。实际上,他们此时的重点依然是南方,军部甚至电令台湾总督,立即做好军事动员,准备随时武力进占厦门。
此时,华北局势日益糜烂,列强们纷纷增派军队,日本的宿敌俄国更是一马当先,在东北地区大举增兵,矛头直指日本。日本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而与日本同样心急的,还有俄国的第一敌人、当时世界老大英国。英国的军力被南非的布尔战争所牵制,不得不从澳洲、新加坡、香港、印度等殖民地调兵,因此他们寄希望于日本,一是解决北京问题,二是牵制俄国北极熊。
日本人很沉得住气,不见兔子不撒鹰,当英国表态希望日本出兵2-3万人时,它依然要求英国驻日本公使帮助向列强征询意见。俄国和德国起初坚决反对,但随着局势日益危急,各国与驻北京使馆的联络全部中断,也只能同意动用日军。英国方面更是起劲,主动表示日本出人、英国出钱,所有军费由英国负责。经过这样的千呼万唤,日本才宣布派遣驻扎在广岛的精锐部队、陆军第五师团进军中国。在参与八国联军的全过程中,日本人真正是“冲锋在前、享受在后”,在处理与列强军队、中国政府等各方面关系时,韬光养晦,十分低调,成了个几面讨好的“琉璃蛋”。而保持严明的军纪,展现日本皇军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形象,自然是它的重要措施。
而在南方,日本则大打出手,出兵占领了厦门。但南北两线作战,遭到了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持重派的坚决反对,当俄国从北京首先撤军并收缩到东北,对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构成巨大威胁时,尤其是列强也纷纷派出舰队前往福建时,日本政府才下令从厦门紧急撤军,将厦门无条件交还中国,这就是所谓的“厦门事件”。
自此,日本在东亚的战略重点转向北方,四年后爆发了惨烈的、被国际史学界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的日俄战争。
日本在八国联军中表现得十分低调,除了本身在福建的战略考量外,还有被迫韬光养晦的无奈。此时的日本,正是西方大肆宣扬的“黄祸论”的首要攻击目标,除了英国老大哥外,日本其实已经被西方孤立了。而参与八国联军行动,正是打破孤立的好时机,而关键就在于既要“任劳”,也要“任怨”。
功夫不负有心人,日本人在八国联军这根钢丝上的精彩表演,收获巨大。
经此一战,日本与大清政府和人民的友好非但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得到了加强。日本人在北京占领期间显露出的行政管理能力,给大清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被中国朝野当作了真正的兄弟和效仿的榜样。在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发布了全面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号召,而日本则成为中国的第一教父,“学习日本好榜样”成为中国的主旋律。
在随后爆发的日俄战争中,作为战场所在地的大清国虽宣布中立,但实际上朝野上下都一边倒地支持日军,令日本在此获得了显著的“主场”优势。西方也没被俄国刻意鼓动的黄祸论吓倒,英国人甚至反唇相讥,认为真正的“黄祸”并非日本,而是俄罗斯,这大大帮助日本减少了国际压力。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