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不得不道歉,但这件事情他没有忘掉,也没有饶恕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于是就影响了他对她的态度。"
斯大林为什么在电话里严厉申斥克鲁普斯卡娅呢?从表面上看,斯大林打电话是出于关心列宁、关心他的健康。斯大林训斥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是因为她不让列宁得到安宁,允许列宁违犯医生们关于不从事脑力劳动、让神经系统得到最充分休息的规定。重病卧床的列宁做了口授,有时每天口授文章和建议达5~10分钟,甚至还要求看他需要的杂志和报纸。作为政治局里承担"隔离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责任的人,斯大林严厉地训斥了克鲁普斯卡娅。他认为她破坏了立下的规矩,拿列宁的生命当儿戏。急于掌权的总书记把政治局的委托视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好机会。这样,他就有可能名正言顺地监视病中列宁的一举一动,监视他的每一次会见,乃至来往函件的每一个字。相当重要的是,生病的列宁再也无法同托洛茨基接触了,因此不会产生在列宁生命垂危时他们两人之间特别亲近的感觉。
在斯大林表面关心伊里奇健康的背后,还存在着另外某种东西。列宁抱病口授的最后一些意见就是针对斯大林的。甚至不只是遗嘱,列宁的其他一些较早的文章也都含有这方面的内容。例如:《我们应当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在这些文章里,列宁尖锐地批评了不久前还由斯大林领导的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列宁的文章引起了斯大林的暗暗的愤懑,斯大林从文章里看到了对他个人的抨击。文章是提供给报刊使用的,列宁坚持要求将它们最快发表。
当然,有关列宁口授记录不光是提供报刊使用的说法也传到了斯大林那里。斯大林利用政治局委托他保护伊里奇健康的权力,几乎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列宁。现在已经知道,斯大林甚至在列宁周围的技术人员中也安插上自己的人。有关列宁口授记录不是供报纸使用的说法激起了斯大林的暴怒和恐惧,这种狂怒的心情在给克鲁普斯卡娅打电话时充分流露了出来。
列宁之死确实使斯大林顿感轻松。这下子斯大林可以把死者奉若神明了。斯大林需要的是一个不再使他害怕和再也不用设法对付的列宁。
突然间冒出一颗"炸弹"--列宁的遗嘱。在遗嘱中,列宁建议考虑将斯大林调离总书记岗位的方法,并任命另一个人担任此职。列宁认为,总书记斯大林手中握有极大的权力,很难说他能否始终非常谨慎地使用这个权力。"为什么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如此长久地不交出列宁的遗嘱呢?"--克鲁普斯卡娅多年的秘书B·德里佐提出了这个问题。她自问自答说:"克鲁普斯卡娅坚持使列宁的心愿得到实现,坚持在党的十三大会议上宣读列宁的遗嘱。但是,斯大林和其他政治局委员坚决反对。因此,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同各政治局委员进行了如此长时间的交谈,长达三个半月。只是在代表大会召开前夕,5月18日(代表大会5月23日开幕),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才交出遗嘱,同意在代表大会的各代表团中宣读遗嘱。"
关于死亡的推测
一些研究人员最近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推测,说什么克鲁普斯卡娅准备报复,为此选择了计划于1939年3月10日开幕的十八大作为讲台。据说被大规模镇压所激怒的克鲁普斯卡娅准备在会上发言,揭露斯大林的罪行。据安·格·克拉夫琴科(她是克鲁普斯卡娅在教育人民委员部里的亲密同事,早在革命前就认识她了)回忆,克鲁普斯卡娅很想出席代表大会并很想讲一讲斯大林制度对革命成果产生的致命影响。但是,有一次她忧郁地说,即便她去参加代表大会,她也不发言。"如果我无意中谈到了那些丑事,他们就会把我赶下台。因为有一次就是这样做的。"克鲁普斯卡娅说的是她在党的十六大上的发言。
据某些人推断,正是惧怕在十八大会议上克鲁普斯卡娅可能作揭露性发言,斯大林才下达了除掉这位倔强的列宁遗孀的密令。
克鲁普斯卡娅也感到自己处境不安全。她被强迫搬出了高尔克村。虽然没有让她从克里姆林宫的住宅搬出去,但即使留在克里姆林宫的住宅里,她也不像原来那样心里踏实。恐惧感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克里姆林宫也不例外。
当时阿尔汉格尔斯科耶有一个老布尔什维克休养所,许多着名革命家都到那里度假。克鲁普斯卡娅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也经常去那里,在老朋友中间她感到休息得很好。2月23日,星期六,她在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里几乎忙碌了一整天,傍晚时分才回到家里。这是她的生命中最后一个工作日。
在阿尔汉格尔斯科耶她过了一夜。从早晨开始,客人们就陆陆续续到来,他们已决定在休息日庆祝克鲁普斯卡娅生辰这富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人们坐下来吃早饭。祝福活动开始了,人们回忆往昔,开玩笑,笑声阵阵。克鲁普斯卡娅情绪很好……早饭后,大家去照相。毫无悲剧结局的预兆。
很快,从莫斯科来的客人都走了。近黄昏时,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感到不舒服,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由于疼痛很厉害她不时失去知觉。
由于她是突然病倒的,所以就有了她是被害死的流言。除了关于有毒蛋糕的说法以外,还流传一种说法--斯大林送来了在内务人民委员部毒品实验室经过特殊加工的新鲜麝香草莓。令人遗憾的是,直到现在这两种说法既没有被证实也没有被驳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