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 《狼图腾》这本书,德国有人早就翻译出了这本书,但因为书里涉及到一些德国人看来难以接受的思想,德国出版社一直没有出。直到葛浩文的英文版出版后,德国出版社拿来一看,发现他们觉得不好的地方,葛浩文都删掉了。于是德文版也按照英文版的内容出版了,结果卖得还不错。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想莫言的英文版小说应该有两个作者,一个是莫言、一个是葛浩文。
中国作家爱写长篇,我不敢
记者:葛浩文改动的地方,是东西方一些价值观的不同,还是有别的原因?
顾彬:其实主要是中国作家写得太长了。莫言用了43天写出了 《生死疲劳》,中文有500多页,德文版有900多页。在德国,不可能有人敢去写900多页的书,因为那意味着你可以比肩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德国作家一年能写出100页的作品就不错了,因为一页作品,他们要用两三天的时间来修改。像我,也写小说,但短篇可以,中篇也行,长篇我是不敢的。
再举个例子, 《狼图腾》火了以后,我听说有一些中国作家要再写相似的小说。我只能说,作家应该为了文学、为理想、为信念而写作。
记者:这些书的畅销,说明是被读者认可的。如果坚持您的“精英”写作,德国作家们怎么生存?
顾彬:不错,不管是德国还是美国的读者,都需要故事。在德国的书店里,文学书籍里70%是中国和美国的当代小说,那是因为德国作家们已经不再写故事。他们更关注人,一个人在一天里、一个小时里甚至一分钟里是什么样的,德国作家们要描述出来。
年轻的作家可能会很艰难,甚至需要父母的帮助,但已经成名的作家不必为生活发愁。他们可以去文学中心为文学爱好者们诵读,在报纸上发专栏文章,或者去电台做节目。
让人们思考我的观点最重要
记者:您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的评价,一直是以负面为主。这么多年,中国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们,接受了您的观点吗?
顾彬:根据我的了解,很多人认为我的大部分观点值得谈一谈,其中有很多人同意我的观点。
但重要的不是他们同不同意我的观点,而是他们觉得我提出的问题值得探讨。我不一定希望我是对的,这对我个人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觉得我能让他们思考文学上的一些问题,因为我热爱文学。
记者:您总说中国作者因为不懂外语,无法在国际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这跟写作水平有关吗?
顾彬:有一个理论,不知道你同不同意,但你可以思考。汉堡有一个作家叫舒尔特,他说一个作家只会一种语言,就相当于什么都不会。因为他无法从别的语言的角度去发掘自己语言的特点。
还有,不懂外语,一个作家就没办法评论自己的译本——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被翻译成什么样儿,没办法去看国外原著,没办法与外国同行交流,也没办法给本国人介绍外国同行。你看看“五四”时期的中国作家,鲁迅、周作人,他们不仅是优秀的作家,也是优秀的翻译家,钱钟书甚至会拉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