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
旅程中,斐迪南大公在印度猎象。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冯·霍恩伯格乘敞篷车途经萨拉热窝街头,19岁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突然现身并连开两枪,一颗子弹切开了斐迪南的气管,另一颗击中索菲腹部,夫妻二人双双身亡。
刺杀事件点燃了欧洲的炸药桶,终结了相对和平的“美好年代”,血流漂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那么,横尸街头并引发战乱的斐迪南,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此前,有历史学家称这位皇储是个脾气暴躁、“见火就着”的纨绔子弟,也有人指出,斐迪南“残忍好战”。然而,在与其同时代的记者兼作家、奥地利人卡尔·克劳斯看来,斐迪南虽然诞生在一个日渐衰微的国度,但他本人并非“亡国之君”的模样,更不是什么战争狂。他生前甚至打算在巴尔干进行全面改革,以缓解日益严峻的民族矛盾。
不仅如此,年轻时的斐迪南还是个精力旺盛的“旅游达人”。为了满足自己对异域的好奇心,他从1892年年底开始,进行了一趟为期10个月的环球之旅。最近,尘封多年的斐迪南环球旅行日记在欧洲出版,为公众了解这位多面人物和他生活的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
旅游达人兼狩猎爱好者
1892年12月,地中海之滨的德里雅斯特港,时年28岁的斐迪南乘上“伊丽莎白皇后”号装甲巡洋舰,经红海、印度洋、太平洋一路驶向北美。
从牧师到皇室财务主管,陪同他进行这趟环球之旅的随从超过400人。航行期间,斐迪南写了2000多页日记,以简练却颇具震撼力的语言,描绘了也门古城亚丁狭窄的街道、南太平洋的潮汐日落;爬上印度加尔各答的垃圾山时,他对西方列强的殖民剥削制度哀叹连连;当第一次亲眼目睹喜马拉雅山的雄伟,生在帝王家的他,竟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引吭高歌。
据日记记载,斐迪南的船先是穿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一路向东航行。靠近印度海岸时,斐迪南抄起猎枪向水中开火,射杀鳐鱼和旗鱼。之后,他的战利品名单里又增加了秃鹫、大象和树袋熊,还有臭鼬、鹳和一些“不知名的鸟”。他如此形容在斯里兰卡对付巨蜥的情景,“我靠近这只蜥蜴,就如同圣乔治(传说中的屠龙英雄)接近恶龙。”
这些情景大多发生在南亚次大陆,斐迪南称当地为“迷人的靶场”。搬运工把87顶帐篷——其中有些带有淋浴间和金色吊顶——搬进了新德里附近的丛林里。稍晚些时候,英国驻尼泊尔总督安排203头大象列阵迎接他的到来,并邀请他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猎虎。
轮到印度海德拉巴的“尼扎姆”(当地土邦君主称号)设宴时,戴着黄金头饰的东道主早早地把饭桌上铺满了异国风味的珍馐。“蛋糕被切开,一群色彩艳丽的鸟儿飞了出来。”惟一美中不足的是,印度的传统音乐不太合斐迪南的口味,他在日记中挑剔说,乐队的单簧管和长笛发出“刺耳的声音”,称对方演奏的奥匈帝国国歌“几乎无法辨别”。
谈到亚洲各国的风土人情,斐迪南的日记里也有不少“想当然”的成分:他认为中国人说谎成性,认为孟买的苦行僧好逸恶劳,至于印度帕西人实行“天葬”的传统,斐迪南更是完全理解不了,把用于摆放死者遗体的“寂静之塔”(天葬台)称为“人类耻辱之所”。
为东南亚土著打抱不平
规模庞大的“皇室旅行队”抵达东南亚时,已是1893年春天。难能可贵的是,来自“帝国主义老巢”的斐迪南,并未在日记中对各国殖民者在亚洲的严酷统治加以掩饰。
在澳大利亚,获悉当地土著杀死了31名殖民者,斐迪南却表达了对土著的同情。他记录道,这些原住民是为报复殖民者“由来已久的残忍”才发动袭击——当地人“被迫离开祖先的土地,进而被根除”,殖民者甚至用毒面包谋害土著居民,以便使这一进程加速。
愤慨归愤慨,斐迪南并不会因此耽误了自己享乐。在一些庄园主的邀请下,他乘专列进入澳洲腹地猎杀袋鼠,接着又经海路访问悉尼港,举办了一场奢华的宴会,在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的悠扬旋律中,500多位达官显贵翩翩起舞。
值得一提的是,在“伊丽莎白皇后号”试图对暹罗(泰国)传递友好信号时,包括皇储在内的乘客差点见证一场冲突——法国炮舰封锁了海岸,逼暹罗国王让出对老挝的控制权。斐迪南当时正被水土不服折磨,为避免卷入武装冲突,他只能临时更改旅行线路。
就这样,一干人歪打正着地来到了南太平洋上的新喀里多尼亚岛,惊异地发现:整个岛屿就是座监狱,8000名犯人挤满了50间棚屋,其中一些在修建码头,另有一些在矿井挥汗如雨。即便有谁越狱逃入丛林,通常也逃不脱土著的猎捕——每具尸体可换25法郎赏金。
站在没有窗户的牢房里,在金碧辉煌的宫廷中长大的斐迪南,觉得自己像是“站在人类残渣的跟前”。应景的是,监狱主管爽快地告诉客人,“我们还在用断头台呢”。
更光怪陆离的遭遇还在后头。6月7日,斐迪南的军舰在所罗门群岛的奥瓦拉哈岛抛锚。在那里,船员们看到原住民脖子上戴着用狗牙制成的项链、鼻子上则穿着龟壳做成的鼻环,心头很有些惴惴不安。这个“超级观光团”带着武器径直进入岛屿腹地,在棕榈树、露兜树和攀援植物遍生的丛林中艰难探索。在灌木丛间,斐迪南同一个“深色皮肤的食人族女人”为一包槟榔讨价还价,还用两根香烟从土著猎手那里换来了一根粗糙的长矛。
返程之路就不那么愉快了。部分船员走错方向,被“野蛮人”包围,船上的一名少尉直接朝“暴民”开了一枪,结果被斐迪南在日记中直斥为“反应过激”。
在日本被扎了52000针
接下来,斐迪南马不停蹄地赶往日本。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他的狩猎之旅暂时告一段落——狭窄的日本列岛上没有猎物丰富的去处,他只能喂喂金鱼排遣烦恼。
早在19世纪50年代,封闭的日本就被美国炮舰轰开了大门,自此,日本的幕府与武士制度日渐式微,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斐迪南见证了这个处于剧变阵痛中的国家,写道:“我们的眼光不再扫向理想,而是工厂的烟囱。”
8月2日,一行人参观长崎,接着去东京拜访天皇,其中一段路乘坐的是人力车。鉴于此前两年,俄国皇太子访日时被一名警察用剑砍伤,心有余悸的日本官方对斐迪南的到访采取了严密的安保措施:道路两旁布满荷枪实弹的军人,海面上则有巡逻艇游弋不休。
斐迪南没有领略到俄国皇太子那样的“待遇”,他只是被轻轻刺了52000下——请一个刺青师傅用针在自己的胳膊上纹了一条龙。“皇太子殿下”对这个纪念品很满意,为此耽误了额外的时间,才登上一艘加拿大轮船,驶往环球之旅的最后一站——北美洲。
登船后,有着敏锐神经的皇储很快注意到了“异常”:为他服务的侍者不太友好。船上不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反倒让一些黑人“拼命跺脚”(踢踏舞)。斐迪南对此满腹怨言,好在一个“魅力十足的美国女子”陪他在上层甲板打网球,才带来了些许慰藉。
总体来说,“血统高贵”的斐迪南还算知书达礼,每到一地,他通常会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无数次焰火晚会的主角。在日本逗留时,当地政府鸣放山炮欢迎他;而在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群岛,孩子们围在皇储身旁,用荷兰语不停地唱着“祝他长命百岁”。
对“新大陆”褒贬皆有
刚踏上加拿大温哥华的地界,斐迪南便大发感慨,在日记里表示,“那里正进行残忍的灭绝战争,五六百年树龄的雪松、铁杉和冷杉被砍倒……到处都能听到砍伐的声音”。
还没从令人震惊的现实中回过神,他就乘坐火车开始了横跨“蛮荒西部”的旅途。一路上,斐迪南看到了“正在消失的森林”和衣衫褴褛、大口喝着烈酒的印第安人,为这些土著美洲人的落魄与所蒙受的“耻辱”感到愤怒,从而奋笔疾书称,加拿大有423块印第安人保留地“适合耕种”,美国联邦政府却用“毫无价值”的土地敷衍印第安人。
除了为弱势群体“打抱不平”,斐迪南还时常被一些“新时代的弊端”弄得火冒三丈:旅馆里不准抽烟、周围的人毫无风度、餐馆里的食物难以下咽。在黄石国家公园,他看到许多家庭赶着马车到乡下游玩——或许,这就是后日美国人开着房车自驾游的肇始。
虽说见过的市面不少,漫步于纽约第五大道和百老汇时,时装店、珠宝店和“令人瞠目的交通”还是让斐迪南赞叹了一把,进而登上当时的世界最高建筑普利策大厦饱览都市风光。俯瞰着这座拥有300万人口的繁忙城市,斐迪南对“金钱万能”产生了由衷的感受,他承认美国拥有“英雄气质、进取精神”,但“通常伴随着前所未有的冷酷”。
斐迪南对美国的评价多少有外交上的考虑。他在曼哈顿游玩时,距离自由女神像不远的埃利斯岛上,大批欧洲移民正在通过检查站进入“新大陆”,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阿尔卑斯山脚下。对于奥匈帝国的统治精英来说,这是一幕令他们隐约不安的场景。
300天的时间过得很快。历经舟车劳顿,斐迪南最终回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维也纳,赞美这座城市“永远年轻”。此刻,没有谁想得到,20年后,他的死将为自己的祖国敲响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