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疏在哪里,拿给我看。"
仔细阅览之后,严世蕃露出了笑容,他告诉自己那慌张的父亲,不用害怕,其实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几乎就在严嵩知晓奏疏内容的同时,徐阶也知道了,这也是没办法,十六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想在保住脑袋,混碗饭吃,就得时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动态。
徐阶惊叹于杨继盛的勇气,他万没想到,当年那个沉默的学生竟然有如此的血性,如此的勇敢,孤军突起,去挑战那个他绝对无法战胜的对手。
他敬佩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做了连他都不敢去做的事情。
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危险已向自己逼近。
因为杨继盛是他的学生,而在那年头,师生关系就是政治关系,杨继盛上书,他虽然并不知情,却也绝对脱离不了关系。而目前政局敌强我弱,还远不到摊牌的时候,如此时与严党开战,必定功亏一篑。
徐阶坐卧不安,直到他拿到奏疏全文,这才松了一口气。
因为在这封奏疏的末尾,杨继盛还加上了这样一句话--"大学士徐阶蒙陛下特擢,乃亦每事依违,不敢持正,不可不谓之负国也".
真糊涂也好,假聪明也罢,这句关键的话最终挽救了徐阶,保存了他的实力。
政坛的地震看似已经不可避免,严嵩惊慌失措,徐阶忐忑不安,而杨继盛却只是镇定自若,静候处理。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件事情中,最为恐慌的并不是以上三位,而是另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人--高拱。
无论是严嵩还是徐阶,高拱都是以礼相待,所以这件事对高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然而就在他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打开奏疏的抄本,看到那句要人命的话时,顿如五雷轰顶,马上抄起文书去找徐阶。
他所看到的那句话,正是严世蕃所注意的那一句。
看着面无人色,气喘吁吁的高拱,徐阶十分纳闷,然而当他顺着高拱的指向,仔细研读那句话时,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句让严世蕃笑颜逐开,让高拱吓破胆的话是这样写的--愿陛下听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问裕、景二王。
徐阶的脸白了,他很清楚,这是一句授人以柄的话,很容易被理解为裕王指使杨继盛,借攻击严嵩之名逼宫犯上,若被严党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高拱之所以跑来找徐阶,原因在于他认为杨继盛是徐阶的学生,上书必定是徐阶指使,准备借此和严党决战。
而徐阶敢于摊牌,必然有着全盘计划,但无论你徐兄有何打算,也得给兄弟划个道出来,让我早有准备,免得无故遭殃。
然而徐阶诚恳地告诉他,自己并不知道这件事,也没有后着。
这下子高拱傻眼了,一直以来,裕王和严党的关系并不好,而皇帝宁可信任他身边的道士,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以严世蕃的智商,绝不会放过这个一网打尽的机会。
看着团团乱转的高拱,徐阶也是焦急万分,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还算是某种程度上的盟友,裕王如果倒了,对他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但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千钧一发,面对几近绝望的高拱,徐阶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最后的办法:
"事已至此,只能去找那个人了,听天由命吧。"
徐阶和高拱到底是政治老手,此时的严世蕃确实正打着裕王的主意,准备一箭双雕,借刀杀人。在他的指点下,严嵩把祸水引向了二王。
这个话题彻底触痛了嘉靖的神经,他立刻派人前去诏狱质问杨继盛(此时已经下狱):与二王有何种关系,为何要引出二王?
杨继盛虽然耿直,却并不笨,他意识到了问题中隐含的巨大风险,大声答道:
"除了二王,朝中还有人不怕严嵩吗?!"
听到答案的嘉靖这才松了口气,但危机还远未结束,因为严世蕃先生从来就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也从未期盼杨继盛会头脑发热,主动配合。事实上,他的计划才刚刚开始。
严世蕃深知,虽然朝中严党势力庞大,但要想除掉杨继盛,拉裕王下水,必须借助另一个人的力量,而对于那个人,他是有把握的。
算盘打得确实不错,可惜他的对手是徐阶。
据说在象棋中,能看到后两步的就是高手,看到后三手以上的就是大师水平,而在政治这种特殊的游戏中,徐阶是当之无愧的特级大师。他不但算出了严世蕃的企图,还算准了他的预定目标。
于是在严世蕃动手之前,他抢先一步,找到了那个关键的人--陆炳。
杨继盛和裕王的命运,就握在陆炳的手中。因为这位仁兄不但是特务头子,还是诏狱的监狱长,在监狱里做点手脚,搞份假口供,然后派出个把锦衣卫,深更半夜栽赃一下裕王,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陆炳是严党的同盟,无论如何,他没有拒绝严世蕃的理由,然而徐阶依然登门拜访了,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
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判断--陆炳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已没有别的方法。
面对陆炳这样的老江湖,讲客套或是谈交情,无异于是自取其辱,徐阶开门见山:
"此事不宜牵涉过广,望三思而行。"
陆炳看着徐阶,沉默不语。
他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他不愿表态,也不能表态。
反正已经说了,徐阶又提出了另一个要求:
"那个人还望老兄多加保全。"
听到这句话,陆炳终于开口了:
"此人之事上通天子,非我所能为。"
意思是,这件事情已经通天,我是罩不住的。
这是句实话,徐阶也只能叹气了:
"唯望老兄多加留意。"
陆炳点了点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徐阶走了,严世蕃来了。
当然,他的来意和徐阶完全相反--把杨继盛整死,顺带梢上裕王。
陆炳热情地接待了他,还不断点头表示同意。
严世蕃满意地走了,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如他所料。
此后严嵩父子天天在家里等待着好消息的到来,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陆炳那边却毫无动静。
严世蕃没有再去找过陆炳,作为官场老手,他很清楚对方的这种态度所代表的意义--拒绝。
沈链离去时的背影,是陆炳永远无法忘怀的,所以在关键的时刻,他作出了这个关键的抉择。
他虽然没有挺身而出的勇气,却依然坚守着仅存的良知。
外面大风大浪,斗得你死我活,而事件的中心人物杨继盛却是异常的平静,他镇定地呆在牢房中,等待着即将来临的暴风骤雨。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