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逊1908年2月7日出生在陕西渭南赤水镇堰头村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里。1926年2月,他如愿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编入第五期入伍生第二团二营五连,并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27年7月,张宗逊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连长。当时,警卫团拟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未果,转入江西修水一带活动。同年9月,张宗逊随警卫团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由警卫团改编而成,团长卢德铭)参谋。按照中央规定的秋收起义计划,各团由东向西攻击,目标是夺取长沙。行动中,张宗逊率领一连兵力,在第一团编成内行动,向西攻击时,担任先锋;向东撤退时,担任后卫。连续战斗十来天,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初步展现了他指挥作战和管理部队的才干,引起了领导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的关注。由于敌强我弱,加上起义军的指挥员又大都缺乏实战经验,起义军损失严重,卢德铭不幸牺牲。
在此危急时刻,毛泽东毅然决定,放弃西进夺取长沙的计划,改向东南湘赣边界的山区转移。1927年9月,起义军转战至江西省永新县境内的三湾村。在毛泽东领导下,起义军在三湾休整了五天,对所剩部队进行了整编,将起义部队原来的三个团缩编为一个团,下辖七个战斗连队,共约1000人。张宗逊调到特务连(连党代表罗荣桓)任副连长,他带领一个排专门担负毛泽东的贴身警卫,实际上成了毛泽东的首任卫士长。当毛泽东听说他是陕西渭南人时,风趣地说:"你来自八百里秦川,是姜太公的老乡呀!姜太公垂钓于渭水嘛。"而张宗逊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只是以微笑来答谢毛泽东的信任和鼓励。
1927年10月23日破晓,部队在江西遂川县大汾镇突然遭到反动地主武装萧家壁部的袭击。当时,情况非常紧急,连长曾士峨和党代表罗荣桓命令张宗逊带一个排,负责护送毛泽东。秋收起义前后,几十天的长途行军跋涉中,毛泽东的脚背早已被草鞋磨烂了,走路一拐一拐,行动很困难。他不时的微微皱一下眉头,有时被崎岖的山路猛地硌一下脚,禁不住轻轻吸一口冷气。看到他艰难行军的样子,张宗逊和战士们一次次提出用担架抬着他走,毛泽东摆摆手说:"谢谢大家,我自己能走。"张宗逊坚持要抬,毛泽东坚决不坐。双方争执不下,彼此都很动情,毛泽东退让说:"你给我弄根竹竿,咱们拄着慢点走,好吗?"争执才平息下来。在回忆此段经历时,张宗逊曾感慨地说:"我们觉得,毛委员是读书人,并不善于长途行军,但他竟能如此经得住艰苦,很令人佩服。"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张宗逊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长,成为"我军创始阶段的少数几个连长之一",一度兼任过江西永新县游击大队大队长。
在"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中,张宗逊一直在毛泽东率领下行动,紧随在毛泽东身旁。毛泽东从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建军原则和作战原则,张宗逊都能较早地得知,认真学习领会,并积极贯彻执行。1929年1月,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张宗逊在战斗中成长,历任红四军第三纵队九支队(营)副支队长、支队长、军代理参谋长。
毛泽东很重视侦察敌情的工作,当时没有无线电侦听设备,军队情报主要靠派人出去侦察和收集报纸,他曾多次派张宗逊出去收集报纸。下井冈山不久,部队在大柏地打的一个大胜仗,就是根据从报纸上得到的消息布置的。
1929年2月初,部队到江西瑞金地区活动,张宗逊奉命带一个大队(连)进入瑞金县邮政局收集报纸,报上的一行消息引起他的注意:"独七师刘士毅萧致平团,经瑞金尾随共军,朱、毛部不久将被歼灭。"这说明敌人正向瑞金开来,他当即将这重要的情报报告了军部。军部遂决定部队不在瑞金停留,而到大柏地去,相机歼灭该敌。2月11日,阴历大年初一,红军在大柏地布置了伏击阵地。萧敌自恃追击红军有功,大摇大摆准时进入红军伏击地。一仗下来,全歼了萧团并俘获敌人800多名、缴枪800余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