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边界水阳江拓宽,河床下挖出了宝贝。虽然事情发生在安徽境内,但水阳江的下游就是高淳,南京高淳专家对此也相当关注。11月4日,高淳文保所副所长马永山就赶到工地上。他认为,出土陶瓷的年代应为唐代到五代,出土地点可能是座古驿站码头。
推测这里是座古驿站码头
在被挖得坑洼不平的河床上,马永山随手拾起一摞被泥土黏在一起的破碗。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里以前可能是各种货物的集散地,也就是说可能是个码头。“你看,碗都是一摞摞的。古时候,人们在这里把瓷器装船运走。有的不小心掉进水里,有的则因为装货的船翻了,大量的瓷器落水。”
高淳文保专家濮阳康京也同意这一说法。他说,水阳江是连接皖南山区和长江的重要通道。山区产的竹木、山货、茶叶、瓷器等,通过水阳江运往南京等地。回程时,人们再从下游运些货物,顺流而上。江上有货物运输,那么,沿江就会设置驿站。
水阳江沿岸历史上曾建百余座窑场
濮阳康京说,从六朝开始,隋、唐、宋时期,水阳江沿岸建起大量窑场。它们密集分布在水东一带,那里紧邻高淳砖墙镇水碧桥村的水碧桥,有一二十公里的路程。水东建窑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首先,那里紧邻水阳江,水运条件充足,不需为瓷器如何运出发愁。其次,水东靠山,当地的土质适合烧制瓷器、陶器。“有一种说法,叫奉土生花。就是说搞来这些土,可以做成砖雕,在上面刻图案。也可以做成各种器具。这地方的土,它就适合做这个。”他说,鼎盛时期,水阳江边的窑场能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座,规模不比景德镇差。这些窑场中出品的瓶罐中,最有名的当属“韩瓶”.据传,之所以这样叫它,是因为这些陶器、瓷器,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军队所烧。士兵们外出作战时,生活起居离不开这些瓶瓶罐罐。“大小便有专用的工具。装水也有专用的,上面用荷叶扎上口。”
濮阳康京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阳江沿岸,唐宋时期的瓶瓶罐罐十分常见,“多到用卡车装,然后敲碎当石子铺路。”如今,这些陶瓷已经比较少见,稍微完整一些的“韩瓶”,要卖到大几百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