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确定曹操DNA经过:曾花3月时间研究古牙(4)

时间:2013-12-04 08:30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曹操墓的发现,原本可以提供最恰当的样本。

 

 

  两颗古牙

 


  曹操墓考古过程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经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


  但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提出用DNA方法检测曹操墓中的头骨,却被负责曹操墓考古的河南方面拒绝了。


  那时,正是各方关于曹操墓的真伪争论白热化之时。


  李辉说,他们并不想卷入到曹操墓争论的漩涡中,也没真的下功夫向安阳要“曹操”的骨头来鉴定。


  “曹操墓的真假和我们的课题其实没有关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即便是曹操墓中的头骨与我们找到的基因不吻合,也不能说曹操墓就是假的,或者我们的研究是错误的。”


  放弃了风口浪尖上的“曹操墓”,李辉他们另寻他途。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山东东阿的曹植墓。


  但是,李辉赶到山东东阿,却是失望而归。当地文物部门说,上世纪50年代挖出曹植墓的时候,东阿还属于平原省。当时曹植墓里的骨头和文物都集中在平原省的省会新乡,后来撤省并省的时候,有的文物送到了山东省博物馆去了,还有的被国家文物部门征调走了。


  “人骨在当时不算文物,所以被征调走的时候,也没有记录在册,等到后来山东省博要回曹植墓文物的时候,因为没有文字记录,不知道曹植的骸骨在哪里。”李辉只得放弃了曹植墓。


  除曹植之外,本来还有很多选择。


  根据李辉的了解,曹操的弟弟曹德,他的墓在上世纪70年代被挖出来,骸骨就和挖出来的土堆在一处,一见空气很快就风化了,现在也不知道在哪里。


  曹操的父亲曹嵩的墓,当时也挖出了曹嵩骸骨,后来骨头填回墓里去了,墓地原址上现在据说还盖了一个小酒楼,那自然是无处去找曹嵩的骨头。


  想来想去,李辉决定去一趟曹操的老家--安徽亳州。


  1974年到1977年之间,为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当时的安徽省亳县博物馆在亳州县城南郊一带清理了若干古墓葬。


  曹氏是东汉沛国(亳县)的一个大家族,曹氏家族墓葬的所在,在亳县很久以来就说是城南郊诸大土包冢,人们管它叫曹家孤堆。《水经注》卷二十三记载,古礁县城侧城南有曹操的祖、父辈诸人的墓葬。


  经过考古认定,亳州的这个古墓群是曹氏家族墓。


  其中最有名、出土文物最多的,就是元宝坑一号墓,通过墓里写有“河间明府”的字砖,考古专家们推测,这很有可能是曹操的叔公曹鼎之墓。


  “关于元宝坑一号墓的考古学研究很多,因为元宝坑出土的文字材料特别丰富。一般汉代的墓葬出土文物很少,但是这个墓刻满了字,有30多个字砖。其中刻着‘河间明府’的字砖和别的都不同。‘明府',是对一个郡的太守的称呼。如果在诸侯国就是国相。史书记载,河间国的国相是曹鼎,正和字砖吻合,所以墓主人应该是曹操爷爷的弟弟。”李辉说。


  但是这也仅仅是一种学术推测,关于元宝坑一号墓主人的身份,一直众说纷纭。


  李辉来到亳州的时候,首先找到了曹氏家族墓当年的发掘者之一,着名考古学家李灿。


  时隔多年,今天的元宝坑里,早已没有了骸骨。但是根据李灿的回忆,元宝坑一号墓曾经挖出过2颗牙齿,当时保存在库房里。


  足足找了两天,工作人员终于在一个牛皮纸袋里,找到了这两颗牙。随后,亳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亲自把这两颗珍贵的牙齿,送到了复旦大学古基因实验室。


  “这两颗牙,一颗是臼齿,磨损很严重,由磨损状况可见,墓主人的年龄应该在50岁至60岁间。这个年龄区段再次证明了墓主人极有可能是曹鼎。另外一颗牙齿是犬齿,保存得比较好,磨损不大,这颗牙成了我们DNA实验的基本材料。”李辉说。


  李辉介绍,古代样本的DNA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降解、断裂。如果样品超过100万年以上,里面的DNA就断裂得粉碎了。5万年前的样品,基本上里面的DNA也断裂得没法进行研究了。“这颗牙在2000年的区段,DNA的含量已经非常少了,如果没保护好的话,我们自己呼吸的气息喷上去,留存都会比它自身的DNA多上万倍。”


  复旦大学有专门的古DNA实验室,分为5个房间,每个房间的空气都经过单独过滤,研究人员做实验的时候,都像宇航员一样把自己包起来,连眼睛都要戴上眼罩。


  这颗牙齿的测试,在这件实验室里做了三个月。


  为了不对牙齿的DNA造成“污染”,实验人员要把牙用蜡包上,在牙齿右下侧选取约0.5平方厘米大小打磨除去表面,再通过乙醇洗涤、紫外线照射去除污染;之后钻孔,通过零下180摄氏度的液氮将钻孔取出的材料处理成粉末,再通过一系列的反应搜集提取DNA.


  即便这样,实验室也事先对每个操作者的DNA进行了检测,万一有操作者的DNA信息遗留在牙齿上,也可以从中筛出。而且,操作这项实验的全部都是女性,她们没有Y染色体。


  在这颗2000年前的牙齿中,李辉再一次发现了“O2-M268”的踪迹。


  终于,研究结果有了一个确切的答案--“O2-M268”,就是曹操的Y染色体类型,是他带给后代的“遗传密码”.

 

 

  曹操并非曹参后代

 


  今年11月11日,在项目启动4年后,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终于发布了曹操家族DNA的研究成果。


  对于李辉和韩昇来说,这次合作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发现了曹操的基因这么简单。


  通过对曹操后代,乃至整个曹氏家族的基因研究,李辉几乎可以准确绘制一张曹氏迁徙繁衍的图谱。


  经过研究,他们推定来自辽宁铁岭、安徽舒城、安徽绩溪、江苏盐城、湖南长沙和辽宁东港的六支Y染色体单倍群为“O2-M268”的曹氏是曹操后代。


  同时,研究者们还利用Y染色体弄清了曹操后代不同族群间的关系远近和迁徙过程。


  李辉的研究显示,安徽曹氏,在网络图中倾向于更紧密地聚在一起,元宝坑一号的牙齿和安徽绩溪曹氏和亳州曹氏邻接,显示了较近的亲缘关系。一部分山东乳山曹氏与辽宁东港曹氏更接近。这也和他们的家谱记载相吻合,说明曹氏很可能就源出安徽,由于曹魏政权的辉煌经历过轻度的人口扩张。


  “在已测定的曹操的6支后代中,有三家都是曹植的后代,两家是曹丕的后代,剩下的是他某一个小儿子的后代,不得而知。”


  韩昇更感兴趣的,则是由曹操基因的测定而得以解释的若干历史谜题,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关于曹操身世的传说,除了确证曹操并非本姓夏侯,还基本排除了曹操和曹参的血缘关系。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专家谈曹操DNA研究:追寻曹操基因相对容易
  • 复旦回应"曹操DNA"四大疑问 考古方曾称不评价
  • 曹操后人谈“曹操DNA确定”:老百姓谁问这些事
  • 复旦确认曹操DNA 专家:历史教科书将改写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