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战役是1945年2月8日-3月1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联军实施的进攻战役,也是盟军为进军莱茵河而实施的总攻的一部分。莱茵河战役的结局是,盟军大大改善了自己的战略战役态势。盟军进至莱茵河并为尔后进攻和占领德国最重要的经济区鲁尔创造了有利条件。
莱茵河战役背景
尽管在阿登战役中德军已受到挫折,而且到1945年,德军的意志已经开始动摇,后勤供给也严重不足,但希特勒却看不到这些。像往常一样,他认为每一次战略退却都是兵家常事,因而拒绝听取任何劝告。从常识来讲,希特勒应重点防御德国东部战线,这也是他部下的迫切要求。眼看着东线德军在溃退,他不下命令去增援,而是命令莱茵河两岸的德军一定要顽强抵抗,决不能步东线之后尘。
盟军计划
鉴于德军在西线持续抵抗而不退却,艾森豪威尔开始计划实施自诺曼底登陆以来的最后一个步骤。
第一阶段:艾森豪威尔命令盟军的军群必须首先摧毁莱茵河西岸的所有德军阵地,然后紧接着是第二阶段:渡过莱茵河并在东岸建立桥头堡。第三阶段:由同时发起的两个战役组成,首先由蒙哥马利率领英第二十一军群(包括美第九军在内)沿杜伊斯堡以北绕过鲁尔工业区的北部,攻占德国北部平原。这将是此次大规模进攻中的主流,在目前盟军可利用的八十五个师中,需要三十五个师投入作战。第二个进攻任务是由布莱德雷的美第十二军群的二十五个师担任,他们将沿着美因茨和法兰克福地区的东南方到卡塞尔一线向鲁尔区推进。总的目标是对鲁尔区形成一个巨大的两面合围之势,再发起猛攻,然后和苏军会合。西部盟军剩余的二十五个师坚守莱茵河的卡尔斯鲁区和巴斯尔南部以及波恩和宾根地区。原因是这一带不适宜大规模渡河作战。
英军对这个计划颇为不满,尽管蒙哥马利的英军以及加拿大军得到了一个最大的表现机会,而且对蒙哥马利颇有微词的布莱德雷来说,还削弱了他的指挥权,因而也使布莱德雷失去了立功荣升的机会。英军的将领们不相信艾森豪威尔有力量连续发动具有毁灭性打击的莱茵河战役。他们一致认为这次进攻最好只从北方进攻鲁尔区(布鲁克将军曾在1944年底有过这样的看法,也许当时他的意见比较合理。)但在1945年1月争论变成定论的时候,战争的进展证明艾森豪威尔是正确的。此时的苏军也已经准备向奥得河挺进,希特勒相信他在阿登战役中已取得了主动,西线可以缓口气了,因而从德第六装甲集团军中抽出十个师调到匈牙利前线。目前各条防线的德军都苦于燃料的严重短缺,这最终将埋葬德军,使莱茵河防线变成了空架子。
陷入绝境的科尔马
当盟军正在争论的时候,美第十二和第二十一军群几乎还按兵不动,只是在清除阿登地区的残敌,清点伤亡人数并准备下一个战役。由法第一军和美第七军组成的第六军群在南方很远的地方正同准备重新进攻施特拉斯堡和阿尔萨斯平原的德军激烈交战。
1945年1月25日成立的德维斯杜拉集团军群(下辖德第二、第九集团军)的总司令,党卫军首领希姆莱发动了名为“北风”的行动,夺取了萨文关并把帕奇将军的美第七军分成了两半。使美第七军陷入了困境,被迫在1月拉长战线以弥补由于巴顿北上阿登而造成的缺口。当德军开始进攻时,美第七军只能以七个师在90英里长的防线上来抵抗德军八个师的进攻。盟军总指挥部只好命令战略退却,放弃施特拉斯堡和阿尔萨斯平原,等待美第六军群到来后以优势兵力展开攻击。但法第一军的朱安和塔西尼将军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在任何条件下不能把刚解放的法国领土拱手让给德军,并殷切希望戴高乐将军能够支持他们。
在1月2日和3日晚上,塔西尼将军调遣第三阿尔及利亚师来守卫施特拉斯堡。6日,德第十九集团军从莱茵河西岸稳固的阵地科尔马桥头堡突然发起进攻,在艾尔斯坦·海茨地区向施特拉斯堡推进13英里。在施特拉斯保周围的血腥战斗持续了两个星期。德军一次次的猛攻都被粉碎。这证明了法军是要死守该地而不退却;希姆莱在距莱茵河稍远地区已无力组织任何进攻。到1月26日,德军终于认识到夺回施特拉斯堡是不可能的。这使得德第十九集团军的司令魏茨将军被撤职,成了上司的替罪羊。而忠心耿耿的希姆莱的灾难性失败,促使帝国元首不得不亲自来指挥具有决定性的维斯杜拉集团军群。
施特拉斯堡战役的稍后几天,法军传达了塔西尼将军1月15日发布的书面命令,号召全军:“一个德军都别放过……完好地解放科尔马……紧紧扼住莱茵河沿岸德军的补给线……”为了使法军扼住科尔马这块孤地,盟军最高指挥部给法军增派了大量援兵:除了美第三师、美第二十八师和美第十二装甲师,再加从施特垃斯堡南下的法第二装甲师以及坚守在施特拉斯堡的第三阿尔及利亚师,不来参加科尔马战役外,塔西尼将军麾下实际上已有十一个师,并全都向科尔马集结。与塔西尼将军争锋相对的是德第十九集团军的七个师,他们的桥头堡防线在莱茵河西岸已延伸至100多英里。这七个师的编制名不符实,每个师只有4500至7000人,并且严重缺乏弹药。但德军的装甲部队则不容忽视,借助威力强大的88毫米反坦克炮,他们的炮兵仍然具有相当的威慑力量。天气也适宜于以静制动的防御--先是下雪,然后融化,盟军被迫在严寒中艰苦的行进,同时还得穿越沼泽似的遍地泥泞。
从1月20日总攻开始,一直到1月27日美三师抵达科尔运河,这段时间内的进攻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速度最慢,条件最苦的战役之一。德军总司令部授权新上任的德第十九集团军司令拉斯普将军将受重创的部队撤过莱茵河,但是,刚得到美第七十五师和第二十一军(军长为米尔伯恩将军,任参加科尔马战役的美军总指挥)增援的法第一军,已开始占领科尔马并对陷于困境的德军实施包围。2月5日,法军和美军会合,德第十九集团军四分之一以上的德军被装入口袋。2月9日德第十九集团军逃过莱茵河,留下12000名俘虏,80门火炮和70辆坦克。不过,尽管四分之一以上的德军被俘,拉斯普将军还是设法把1500门火炮、60辆运兵车、坦克以及7000辆其他机动车辆带回了德国,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功劳。
二月攻势
美第七装甲师通过雷马根鲁登道夫铁桥。随着科尔马障碍的清除,施特拉斯堡这个盟军手上的热土豆被安全地从德军的火炉里拿出,甚至对艾森豪威尔来说,盟军的战线也是整齐得不能再整齐了。下一步就是从齐格菲防线向莱茵河及其更远地区大踏步前进了。尽管德军的防线的许多地方已被盟军分割,但在1945年2月初盟军沿德国边界(从北到南)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方向大量集结军队时,仍然有广阔的德军防线实实存在。仅仅在亚琛附近,德军的“西部防墙”才被撕了个“大口子”.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