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4日,今年2月的票房29.84亿元,轻松突破2012年25.6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单月票房的纪录。对于电影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好消息,一个蒸蒸日上的市场总是让人看到希望。记者 张佳昺
但是,作为一个在2月贡献了不小票房的电影观众,我丝毫不觉得这是一个令人愉悦的月份,因为没有一部国产电影让我值回票价。票房破10亿、成为史上第三大华语票房电影的 《大闹天宫》除了有点特技,剧情乏善可陈;至于《澳门风云》,不过是王晶赌场+搞笑片的简单再制作;而《北京爱情故事》,一个个老套的故事除了最后一个略有看头外,不过是借着同名电视剧对 《爱情麻辣烫》的模仿;至于《爸爸去哪儿了》,是综艺节目的套拍,说是电影都过于抬举。作为电影消费者,本人看了前三部,没有一部让我有看第二遍的冲动。可见,这些电影,至少不是我这样一个电影观众的胜利。
是的,今次2月票房的胜利,只能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胜利。春节和情人节这两个档期有那么多人走进电影院贡献票房,有这两个节日撑着,2月不破票房也难。然而,这样的票房胜利,却凸显国产片最大的窘境--观众有了,票房有了,但对得起票房的电影还是匮乏。
几年前,贺岁档是电影市场最重要的档期,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档期。国内在票房和质量上平衡得比较好的几位导演,往往选择在贺岁档上映作品,所以我们有冯小刚,有张艺谋,有王家卫,有吴宇森--看他们的作品,一般都对得起自己的钱包。可惜的是,这些导演每年的作品也就这么一点,又大多留到贺岁档,兼顾不了春节和情人节。于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今时今日,只要能捣鼓一个老少皆宜尤其兼顾小朋友口味的电影,比如今年的《大闹天宫》、去年的《西游降魔篇》,那么春节档票房就有了;只要随便捣鼓个爱情电影,情人节档也能吃到大量基本盘。
资本是逐利的,我担心的恰恰是“劣币驱逐良币”在春节档和情人节档的出现。当随便拍个片子也能大卖,谁还会去关注品质--片子投入大了制作精美了,成本上去,可代表着利润的减少。若上述现象在未来继续发生,恐怕每年这两个档期,我们依然得忍受糟糕电影。这实在不是电影观众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