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八年五月,张格尔被解送京师,道光帝亲临午门受俘,并颁发谕旨,历数张格尔煽动、组织武装叛乱和背叛祖国的种种罪行。不久,道光帝又在圆明园廓然大公殿廷讯张格尔,随后予以处决。背叛祖国的民族败类张格尔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四)、平叛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平叛胜利的主要原因
平定张格尔叛乱之所以迅速取得胜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张格尔来说,他进行叛乱是逆历史潮流的反动之举,违背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维吾尔人民的意愿,因而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张格尔把自己绑在外国殖民者的战车上,同5名英国特务形影不离,这就更加丧失人心。他对南疆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榨,“残害生灵,淫虐妇女,搜索财物,其暴虐甚于从前和卓千倍万倍”.这就必然激起民愤,使自己迅速成为孤家寡人。因此,当清军云集阿克苏之际,和阗民众自发将张格尔伪封的4名官吏“缚献军营,并将附贼一百余人全行击毙”,一度收复和阗。只因大雪封路,清军无法驰援,和阗才得而复失。
就清廷来说,平定张格尔叛乱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正义之举,因而得到了广大军民的拥护。除了得道多助之外,道光帝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也是这次平叛战争得以顺利进行和最终取胜的重要保证。仅就军事方面而言,值得指出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厚集兵力,一鼓扫除”的方针。新疆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且距内地道路遥远,从内地调遣的兵力毕竟十分有限。因此,在张格尔叛乱之始,“各回响应,旬日万计”的不利形势下,如果用有限的兵力四处出击,全面开花,势必陷入重围。由于长龄、杨遇春等坚决执行了道光帝的上述方针,将各路大军云集阿克苏,然后一战一战地打,使有限的兵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正确选择战略集结地域。张格尔进行叛乱的战略设想是:首先抢占南疆西四城,然后兵锋指向东四城,进而使全疆脱离清朝的统治。道光帝根据新疆舆地情况,对此已有所察觉。因此,当张格尔叛军进攻西四城之时,道光帝及时下达谕旨,指出阿克苏为“回疆适中要路”,各路大军必须云集并扼守此地,以保卫东四城和进军西四城。事实的确如此,阿克苏东连库车,西邻乌什,南接叶尔羌,北界伊犁,为南路之要地,北路之屏障,若有闪失,就会影响全疆局势。正由于道光帝抓住了关键之处,在阿克苏集结重兵,不仅使东四城安然无恙,避免局势恶化,而且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以高屋建瓴之势,将盘踞于西四城的叛军各个击破。
第三,前敌将领指挥得当。前敌将领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实施灵活机动的作战指挥,是确保作战胜利的前提条件。实践表明,长龄作为此次征战的主帅,其应变能力和指挥能力都是比较好的。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择善而从,并当机立断,更是难能可贵。清军进攻喀什噶尔时利用恶劣气候出敌不意地渡河突袭成功,就是他及时采纳杨遇春正确意见的结果。杨遇春戎马一生,具有较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和杨芳等人在此次平叛战争中都表现出了较好的前敌指挥才能,为平叛胜利作出了贡献。
2.平叛胜利的历史意义
张格尔叛乱,同外国侵略势力密切相关。早在19世纪初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就不断派遣特务冒充商人潜入新疆地区,收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各种情报,进行罪恶的间谍活动,企图蚕食新疆,进而向中国内地扩张其侵略势力。外国殖民者为了在新疆寻找可靠的代理人,自然就把目光瞄准了始终梦想在新疆恢复和卓家族统治的代表人物张格尔。“在这次叛乱中,张格尔军队就是在英国援助下组织和装备的,军队的教官是由英国人担任的,且在张格尔的身边,经常有五名英国特务和他形影不离,支配着张格尔的一切行动。”张格尔事件“是在外国侵略势力支持下进行的民族分裂的叛乱”.因此,张格尔叛乱的被平定,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对于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维护国家独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