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出现"支轴式"剪刀

时间:2014-03-06 08:24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磨剪刀

 

  “磨剪子来,戗菜刀……”对这句充满韵律的叫卖,老北京不会感到陌生,虽然它几乎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人类历史上第一把剪刀据说是古埃及人爱德华发明的,是所谓“交股式”,用一片铁折成“8”字形,使用时猛握下部,使上部的刀刃交错,完成裁剪动作。这种设计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割的功能,切割速度快,成品整齐,缺点是太费力气,不方便细节裁剪。


  我国出土的汉代剪刀、唐代剪刀,都是“交股式”,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制铁业发达,并州剪、并州刀名满天下,诗人杜甫曾写道: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五代时,中国出现了“支轴式”剪刀,与今天我们见到的剪刀完全一致,它相对省力,能制作细小的东西,当时属贵重物品,在墓葬中多见,元代以后,随着海外贸易发达,剪刀已不再是难得之物。


  剪刀虽小,制作却很复杂,其刀刃的部分要用钢,刀身的部分用铁。钢锋利,但易折,铁有韧性,但不够锋利。要让钢和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则需要反复锻打、淬火。制作成型后,磨剪子是一道关键工艺,通过它,剪刀才能变得锋利起来。然而,这种锋利是暂时的,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剪刀不久又会变钝。


  磨剪子需走街串巷,除了吆喝外,还要动响器,以吸引不大出门的女性们,她们是剪刀、菜刀的主要使用者,所以人们把磨剪子手持的铁片做成的乐器叫“惊姑”或“惊闺”,俗称“唤头”.


  老北京磨剪子是极清苦的行当之一,收入很低,老话说“劫道的不抢磨刀的”,因为知道从后者身上也抢不到什么。


  磨剪刀是辛苦活,一把新剪刀制造出来,要经专业磨剪刀匠磨过才好使,俗称“开光”.磨剪刀匠给一把刀开刃,得磨600次左右,而用过的刀,至少也得300次左右。由于它成本低,不需要太复杂的技术,所以过去有很多人从事这一行业。


  磨之前,师傅先要看看刀的刃部厚不厚,如果太厚,要先用戗刀戗,戗刀是一根铁棍儿,两头儿有把,中间是一长孔,把要戗的刀用楔子夹紧装在里头,把菜刀用一个铁卡子跟一块木板儿卡在一起,顶在板凳上用戗刀戗。菜刀戗好了,再用粗石磨,将茬口磨掉了,再用细石磨,边磨边在石头上刷水,以降低摩擦产生的热量。


  传说磨剪刀这一行的祖师爷是“马上皇帝”,具体是谁,并无记录,只是他在起兵前因家贫,曾干过磨剪子这一行,所以大家称自己骑的板凳为“穿朝玉马”,而用来顶磨刀石的铁弓叫“马鞍”.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现代人已不怎么磨剪子了,已经习惯了用越来越钝的工具,如今再想看到昔日的一景,恐怕很难了。


  本文主要材料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