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抄袭盛行,终人财两失

时间:2014-04-18 08:30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于正

 

于正被指抄袭

 

  一封公开信,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并被网民热闹围观。之所以如此,除去琼瑶的高知名度之外,恐怕是因为公开信公开了真实的业态。


  中国已是世界第一电视剧大国。近两万集的年产量,远超美英日韩。数字虽然光鲜,但问题仍不少。其中,抄袭、跟风泛滥,算是行业老大难。


  抄袭很容易。经常是一部剧或一种类型的题材火了,马上就有一大批同类型的电视剧推出,争抢市场,不少作品甚至都懒得遮掩,不惧情节雷同、台词撞车、人物相似。


  不是没人想过维权。但是,如何界定抄袭与借鉴的界限,并非易事,相似与雷同无法与抄袭画等号。由于法律上缺少可供具体量化的标准,认定难、取证难,不少剧组在遭遇抄袭后,除了抗议,别无他法,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最后私下和解了事。无形中,也助长了抄袭的风气。


  抄袭风如此之盛,有业内人士分析,是电视剧行业长期以来“短平快”的习惯造成的,即用最短的周期、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收益,忽视艺术规律。


  为了赚快钱、快赚钱,剧组仓促上马、剧本东拼西凑、作品粗制滥造。于是,“雷剧”“神剧”层出不穷:要么奇侠抗日,要么婆媳反目,要么今古穿越,要么恶搞历史……种种乱象,既破坏了行业生态,也降低了观众的观剧热情。近年来美剧、韩剧广受热捧,并非毫无由来。


  目前,事件仍在纷纷扰扰地发酵当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不得而知。但很可能是,热闹的口水仗打完之后,行业归于平静,鱼有鱼道、虾有虾道,大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只是,若任由行业生态继续恶化,长此以往,恐怕会逼得观众用脚投票。那时,产业的生命力被透支,可就人财两空、得不偿失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80后编剧:年轻人梦想小名叫折腾 字“不安分”
  • 不重编剧是短视逐利行为
  • 石钟山:同类题材多到市场不能消化 IP将变泡沫
  • 琼瑶打赢的不只是一场官司
  • 一味追捧IP伤害了谁?
  • IP全民写作也无法取代编剧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