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清凉山花岗岩石柱或为原日本神社牌坊遗存

时间:2014-07-15 08:30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白雁 点击: 载入中...

  今年6月,作为记录侵华日军暴行的历史见证地--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正式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消息传出后,南京市民韦世林既欣慰又焦虑。欣慰不言而喻,令他焦虑的是,他在清凉山发现了一堆花岗岩石柱,经过一番考证,他认为属于五台山原日本神社牌坊的遗存。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将这些石柱运回五台山,与原址现存的两栋神社建筑一起,作为日军侵华物证进行保护。然而,截至目前,这些石柱仍旧散乱地摆在山上。


  这些花岗岩石柱是原日本神社的遗存吗?它们为何会现身清凉山?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按照韦世林的指点,前往清凉山一探究竟。


 

 

多根神秘花岗岩石柱藏身清凉山西山顶

 


  清凉山位于广州路西端北侧,有多路公交车直达。下了公交,在路的北侧,远远看见一座牌坊式的三拱门,就是清凉山公园。


  从大门进去,沿着中间一条稍宽的路向北走,先是看到清凉寺大殿,从大殿左侧的小路继续北行,路边左手的草丛里,悄然卧着一根长条状的花岗岩石柱,石柱一端露在外面,另一端已没入泥土。这根长条形石柱露在地上的一面,中间有一道微微隆起的脊线。


  沿着台阶继续向山顶走去,大约十分钟后就到了西山山顶,这里是一处地势相对开阔的平地,现被辟为停车场。走进去,向西大约五十米,绕过一小片树林,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几根卧在地上的粗大石柱映入眼帘。走近看,这几根石柱,与清凉寺大殿西侧草地上的石柱属于同一材质。石柱有圆有方,其中最长、最完整的一根,大约7米长,完全暴露在地面,柱子由下向上逐渐变细,在靠近顶端的地方,还嵌有另一根石柱。嵌入的那根石柱,有一端没入土中,不见全貌,但从露出地面的形状推测,这两根相互交错的石柱,应该是一座牌坊大门的半边。在一堆石柱中间,还卧着一个颜色发红的花岗岩基座,基座上有回字形花纹和叶形花纹。


  散落在清凉山的这些神秘花岗岩石柱来自哪里?韦世林将其与网上流传的民国时期五台山神社牌坊的照片进行仔细比对后认为,正是神社牌坊的遗存。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他曾骑着自行车,多次往返于五台山和清凉山之间,他认为“两地骑车不过10分钟,把这些沉重的石柱子从五台山挪到这里,是完全有可能的”.


 

 

“南京神社”规制比拟靖国神社 建造时曾发掘出2000具中国人骸骨

 


  韦世林所说的五台山“神社”,是南京沦陷期间日本人所建,其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存放在华毙命和病死的日本士兵的骨灰。


  资料显示,从1938年5月到1939年底,日军在长江中游皖赣鄂三省的劫掠战争中,阵亡官兵有1.7万人左右,他们的尸体就地焚烧后,分装入骨灰盒或骨灰袋,再由舰船运送到南京,暂时寄厝于城郊的几座寺庙中,派部队保护。为了安放这些骨灰,也为了给远征的日本官兵提供精神支柱,1939年底,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开始筹划在南京建立一座在占领地中规模最大的神社。


  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所着的《南京沦陷八年史》一书记载,“南京神社”于1940年2月开工,设计者是日本人高见一朗,建造者是日军两个大队的士兵和部分中国民工,工程历时两年,大约在1941年年底竣工。这座神社仿照靖国神社的规制与样式,社内有高大的祭殿,供奉天照大神像及宝剑等神器,两侧厢房则配备一排排木制方格,用于存放在华阵亡日军、病死者的骨灰。神社前大门入口处位于五台山下。在百步坡、上海路转弯处,建有一座高大的日本牌坊,高约10米,门柱间距为6米。


  书中还记载,神社开建之时,在五台山山顶杂草丛生的地方,曾发掘出2000具骸骨。这些骸骨是谁的?原来,1937年底,入侵南京的日军第九师团某连队,曾将被困在五台山的近两千中国警察、高射炮兵和难民全部杀死,并就地掩埋。“南京神社”正是建造在被日军屠杀的南京军民的白骨之上。


 

 

民国档案显示:“南京神社”于1944年竣工,而非1941年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数份有关“南京神社”的档案,南京沦陷期间的档案,采用昭和纪年或民国纪年,抗战胜利后的档案,采用民国纪年。


  昭和十七年(1942年)十一月的一份档案显示,从昭和十七年七月到昭和十八年三月,神社的工程还在继续,当时的承建人叫出川茂,承建单位叫“出川组”,单位地址在南京市中山路155号。出川组在神社工地每日投入350人的劳动力,其中有石工62人、大工30人,左官50人,苦力208人,这些人每月需要食用四十二石米。另一份档案显示,在神社工地干活的工人,有很多来自上海和江苏。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的一份档案显示,直到此时,神社的工程还在继续。这年3月,正值栽种移植树木的季节,神社方面派来一位富永联络官,向园林管理处索要高一丈五尺的松树、高一丈的冬青各一两百株。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神社”被国民政府接收。同期的调查档案显示:日方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四月公告建造“南京神社”,随后开始挖地、征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兴工建筑,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竣工,有洋房一座,木房两座。这份档案中的“南京神社”建造时间,与现在公开流传的资料不一致。


  1945年的档案资料还显示,时任中央警官学校教育长的李士珍,曾打报告给市长马超俊,想将“神社”改做中央警官学校的校舍。马超俊回复说,已经另有用途了。用来做什么呢?由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签署下达给市长马超俊的一份文件显示,这里曾计划改为先烈遗物陈列馆和图书馆。


 

 

神秘花岗岩石柱极有可能是神社牌坊遗存,但石柱为何从五台山到了清凉山?欢迎知情市民拨打96060提供线索

 


  南京大学历史系贺云翱教授告诉记者,几年前,他曾主持六朝石头城考古,有一处工地就在这一堆花岗岩牌坊旁。当时和附近的人聊天,他们都不知道这些石柱从哪来。贺云翱从材质、风格判断,应该是民国时期的。后来遇到老人,说是从五台山运过来的。贺云翱认为,如果老人说的情况属实,那么可以肯定这就是神社的牌坊遗存。


  鼓楼区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得到消息后,他们已经组织人去现场看过。目前的调查表明,这些石柱在清凉山的时间已经超过10年,甚至更久。他们已经向文物部门做了汇报。具体是不是神社遗存,有待文物部门给出鉴定结果。


  南京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组织人员去实地看过,大家认为清凉山西山的这些石柱,确实与沦陷期间日本人所建的“南京神社”牌坊石柱十分相似。但这些沉重的石柱到底是不是神社牌坊的遗存?还需要找到更多证据,才能下结论。它们是什么时候来到清凉山的?到底是不是从五台山来的?这些谜团都有待解开,欢迎知道情况的市民提供更多详细的线索。在结论出来之前,公园方会就地保管好这些石柱。


 

 

五台山“神社”建筑已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侵华日军所建“南京神社”,目前还遗存有两栋建筑,位于五台山的江苏体育宾馆大院内。两栋建筑一大一小,均为砖木结构的日式风格单层建筑,柱跗式台基,方形外廊柱,歇山顶。大的一栋坐北朝南,附近居民称为“大庙”,小的一座坐东朝西,附近居民称为“小庙”.建筑前的石碑显示,目前这两处建筑已被认定为江苏省文保单位,分别被冠以“五台山一号建筑-1”和“五台山一号建筑-2”的名称。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