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挑战”火爆之后,近日,“冰书挑战”又来袭,它沿用“冰桶挑战”规则,被点名的挑战者需要迅速列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十本书,然后再点名其他人应战。一时间,这个游戏吸引了从着名作家到普通网友的参与。那么,“冰书挑战”的社会效应如何?它能否唤醒人们进一步思考关于阅读的价值,还是只是一场肤浅热闹的网络游戏?
9月7日,香港作家廖伟棠将“冰书挑战”这个国外某社交网站上发起的游戏引入国内微博,此后一周内,约1500万人参与其中,截至16日,该话题已有2215.6万阅读量。马伯庸、李西闽、华秋、史航等在微博上甚为活跃的文化圈人士,都接受了挑战。
知名编剧史航经常在网上晒书,是个着名“书虫”,接受“冰书挑战”后,他分享的是《福尔摩斯探案集》、《三国演义》、《金庸作品集》等书;作家马伯庸推荐了《哈扎尓词典》、《故事新编》、《断魂枪》等经典作品。然而,让这个活动真正热闹起来的,竟是网友们五花八门、带有一点调侃的荐书目录,有网友一口气推荐了《机器猫全集》、《雅思阅读重难点》、《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更有人随手列出了《误惹冷酷总裁》等十本网络言情小说,让人啼笑皆非。
众声喧哗中,有人质疑,“冰书挑战”是否沦为了一场炫耀性游戏?上海学者止庵在微博上发表意见称,“冰书挑战”“像是个坑,绕行”.他列出的理由是,“当年看《达利访谈录》,访问者问:假如把你的画都烧了,只留一幅,你留哪幅?达利答:一幅也不烧。鄙意以为这是对‘冰书挑战’之类问题最好的回答。”对于这种“敝帚自珍”的观点,编剧史航则认为,“‘冰书挑战’也许会被理解为煞有介事,但书单本身无辜,传播分享永远有必要。”廖伟棠在讲述他将“冰书挑战”引入国内的初衷时说,“我始终觉得在当下喧嚣的网络现实或现实网络中,读书,是比冰桶浇头更令人清醒的事情。”
仔细观察,“冰书挑战”的确暴露出我们不少阅读的局限。一提到要列出十本书,不少网友表示“很头痛”.“《语文》、《数学》、《英语》、《自然》、《思想品德》……”网友“Mengqi7”列出了影响自己的10本书引来无数网友赞同。 “作为一个文盲我终于凑齐了10本,完全暴露了我没有文化这一点,感觉真累。”“Kiri”的回复代表了不少网友的阅读现状。对此,南京资深媒体人老克分析:“阅读碎片化时代来临,手机屏幕占据了人们大多数时间,如今,完整地阅读完一本书,对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老克认为,“冰书挑战”暴露出书籍成“冰”、阅读成“冰”的无奈现状,究其根本,还是我们社会总体阅读率不高。就网上晒书单,他认为:“读书不是卖弄的谈资,不是比谁读得多。阅读的根本目的,不是仅仅追求数量之多,而是要将书本知识内化于自身、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的判断。”
尽管得到不少网友响应,但与赢得比尔·盖茨加入的“冰桶挑战”相比,“冰书挑战”气氛稍冷,引发的实际社会效应也有限,微博达人“东东枪”就调侃道,“这游戏是冰桶挑战的贫民版吗?”
从助推阅读风气的角度而言,不少文艺界人士对“冰书挑战”抱支持态度。作家、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黄孝阳认为,“冰书挑战”应该是件好事,体现了互联网的核心精神:分享。“网友们列出一本本书目,互相推荐,形成互动。就算有些人为了炫耀,明明没看过而造假,但是只要让别人知道这本书的好处,这也值了。”黄孝阳认为,“冰书挑战”是一幕“广场上的狂欢”,提醒我们仰望星空,“最起码在我们这个不读书的时代,让公众重拾对知识的敬畏、对阅读的渴望。”
跟风而至的“冰书挑战”短暂热过之后,能给这个社会留下什么样的遗产?有意见认为,通过“冰书挑战”重新让网友认识到阅读的美好,可以算是一项公益行为。南京学者、文史专家薛冰就表示,对于这个活动的评价不必太苛刻。“只要能吸引年轻人尽可能多读书,只要爱读书,读什么都可以,读书时也没必要非逼着自己读不喜欢的书,书读得多了,自然会有判断力,兴趣点也会慢慢转移,从而进入更深度的阅读。” 在薛冰看来,莫让读书成“冰”,让读书成为一件有温度的事,这恐怕是“冰书挑战”喧嚣之后,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