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灭亡后,南人、北人曾有过短暂的蜜月期,后来又彻底翻脸。与两件事有关,一是陆机、陆云被杀;二是周处冤死。让南人心如滴血,抛弃幻想,与北方人战斗到底。
浪子回头成忠贞之士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他的父亲叫周鲂,任吴国鄱阳太守,相当于是市级干部了。但他自己却是个街头混混,打架斗殴,祸害乡里。中学课本里有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南山的猛虎,长桥下的蛟龙,加上周处,是老百姓眼中的“三害”.周处杀猛虎、除蛟龙,然后见到了陆云。喝下一碗心灵鸡汤后,浪子回头,勤奋学习,终于文武双全,成忠贞之士。在东吴末年还担任过都督。
东吴灭亡后,西晋东路军的统帅之一王浑登上东吴宫殿喝酒,作为一个战胜者,得意洋洋。对东吴的人说:你们都是亡国留下的人,难道没有感到悲伤吗?
周处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先灭亡,吴国后灭亡,如果说起亡国的忧伤,哪里只有我们呢?
王浑非常惭愧。因为王浑本来是魏国的大臣,后来投降晋,他自己就是亡国留下的人。
西晋时,朝廷任周处为新平(今陕西彬县)太守,这里是氐、羌、汉人杂居的地方,他善于处理民族关系,各方对他口碑都很好。后来转任广汉(今属成都)太守。地方有大量没有判决的案件,有的甚至拖了30年,周处到了后,雷厉风行,全部解决。
遭到陷害战死疆场
不久周处又调到中央任御史中丞,这个官职的主要任务就是弹劾不法的大臣。但在专制社会,只有人情,哪来法治。周处想铁面无私,凭个人的力量挡住腐败的滔滔洪流,只能以悲剧告终。他在任上弹劾了一个小人,是梁王司马肜。这样的贵族朝廷也没有办法,不了了之,但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此时西北一个氐人叫齐万年反叛,大臣都推荐周处去平叛,理由是“忠烈果敢刚毅。”其实因为他太正直,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一个朋友猜他会战死,劝他说:你有老母亲,可以凭这个理由推辞。
周处说:忠孝之道,怎么能够两全?现在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机会。
齐万年听到周处将来,大惊失色,说:周处文武兼备,我肯定不是他的对手。如果他是统帅,我必败无疑;如果他受人节制,那他一定被我所擒。
不幸的是,西征的统帅恰好是梁王司马肜。朝廷无数的人都看出了问题。西晋已是贾南风当权,拒绝换人。周处知道必死,但他认为要尽人臣之节,悲壮上路。
齐万年有7万人,梁王给了周处5000人,大大把他夸奖了一番后,命令他进攻。周处说:敌众我寡,我军没有后援,如果战败,也是国家的耻辱。
司马肜笑着说:我已布置了后援,你放心去吧。
周处无奈出发,到了敌军阵前,全军还没有来得及吃饭,司马肜连连派人催战。周处出兵,遂被包围,从早晨到日暮,杀敌上万人,弓箭用尽。根本见不到援军的影子。
手下人劝他撤退,周处按剑,悲愤说:以身殉国,就在今日。
周处再次冲入敌阵,力战而死。西晋朝廷追赠他为平西将军,赐他百万钱和宅第,安排了埋葬地,另赐了他母亲的赡养费。但是凶手司马肜,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司马睿为晋王时,知道南人的不满,加封他谥号为“孝”.
编了本书讲述习俗来源
周处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他编了一本书叫《风土记》,主要谈的风土人情,现在流行的习俗比如除夕、端午、七夕、重阳等,来源是哪里呢?这本书都有记载。
比如记述了除夕的习俗:相互赠送,称“馈岁”;相邀一起吃饭,称“别岁”;大家终夜不眠,等待天明,称“守岁”.此外,除夕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在家门口燃烧爆竹。
再如端午节。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吃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为“益智仁粽”.当时江南地区,人们已普遍用菰叶裹黍米粟枣的粽子,叫简粽,也叫角黍。
端午节为什么在门口挂艾草、菖蒲等物呢?因为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艾草像虎,或剪裁成小虎的形状,菖蒲削成剑的形状,都是为了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这本书的记载被后来多种书籍引用。这些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