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三体》出版发行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本书会获得世界科幻协会的雨果奖,我肯定会认为他只不过是位忠实的“磁铁”--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铁粉。然而,7年后的今天,这一切成为了不可思议的现实。当《三体》英文版的译者刘宇昆代表作者刘慈欣接过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时,中国科幻创造了历史,更揭开了新的篇章。
创立于1953年的雨果奖,与星云奖并列为全球科幻界最重要的两个大奖,主要针对以英语发表出版的科幻小说和科幻戏剧。雨果奖创立之时,正是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伴随着美国二战之后科学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彼时,科学不仅仅是神秘的,更是时尚的、潮流的。这种认知深深地影响了美国一代人,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的科技水平进步。
反观当下的中国,刘慈欣的《三体》系列成书之时,也恰好正值中国科技实力高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上,科学虽然仍旧是神秘的,却并不时尚,而是人们不明觉厉的高冷事物,是少数“砖家”才掌握的工具。如此一来,科幻文学的遭遇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现象级的《三体》系列之外,大部分人说不出第二部中文科幻文学作品来;
不但大众更喜欢毫无科学基础的穿越文学与奇幻文学,就连主流文学圈也不接纳科幻文学,认为后者是类似儿童文学的一个范畴。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三体》获得雨果奖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大。至少可以想见的是,它将在国内再一次唤起普通人对于科幻的一些讨论与兴趣,为刘慈欣吸引更多的“磁铁”,同时也为中国科幻奠定更坚实的发展基础。
在当今出版界有一个概念上的革新:出版物不再只是服务于读者,而是要遵循“顾客驱动”与“驱动顾客”相结合的策略。科幻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我们的科幻小说仅仅停留于就某一个科学概念展开,半科幻半科普地介绍概念,那么注定要失去更多的读者。其实,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最终还是要关怀人类自身。科幻小说的优势在于,可以借用科技的“神力”,创造一些永远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故事情节。而与更加天马行空的奇幻小说相比,科幻又多了一分真实性--倘若那些故事不能在今天发生,却有可能在未来、在过去、在宇宙的另一端,甚至是另一个宇宙中成为现实。
就以这次《三体》获得的雨果奖为例,近年也越来越关注女性、少数族裔,以及移民群体等美国的社会问题,甚至最终导致了此次令《三体》出围再入围的“小狗门”事件。毋庸质疑的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前沿科学领域愈发远离公众认知能力的情况下,科幻文学必然会越来越人文化,也就是科幻迷所说的“软科幻”,在看似冷冰冰的科学与温暖的人心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在这个层面上,无论是《三体》,还是国内其他一些成功的科幻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1932年老舍先生发表《猫城记》这部中国科幻的先驱作品至今已经过去83年了,中国科幻终于从模仿走向了创新,出现了像《三体》这样有着自身独特风格的作品,并最终为国际同好所承认。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年轻作者的科幻小说也被翻译成了英文,在国外出版发行。例如美女作家夏笳的短篇科幻小说还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收录发表。中国科幻必然会在未来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读者、科幻作者、科学工作者,这三者也如同一个三体系统,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一个微小的变化就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局。但愿《三体》获得雨果奖能够让中国科幻的三体系统向着更加美好的纪元运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