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官”系网

时间:2016-06-29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在一个讲究门第、世系、关系的社会中,读书人尚且一边饱读圣贤书,一边使劲通过同学、师生的关系结为利益团体,恭亲王的土地上却是一片荒芜,禾苗没有茁壮生长。因屈原之故,端午本就是个伤怀的日子,而在这个端午的前一天1876年5月27日,恭亲王奕?最亲密的助手文祥告别了人世,享年58岁。老友新逝,43岁的恭亲王赋诗一首,悲歌道:“从今别有盈杯泪,不向湘江哭屈平”.案桌上,雄黄酒正散发着苦涩,而哪一杯雄黄酒,能为大清国辟邪呢?


    君子不党


    如果说,大清国改革开放的主心骨是恭亲王,那恭亲王的主心骨就是文祥。


    这位主心骨中的主心骨,在恭亲王成为大清中央核心之前,就已经是咸丰皇帝麾下的重要干部。1858年他跻身政治局候补委员(“军机大臣行走”),次年扶正(“军机大臣”),进入了国家最高决策层。英法联军来犯,咸丰皇帝逃离京城,文祥奉命留下,出任首都卫戍部队代理司令官(“署步军统领”),“从恭亲王奕议和,出入敌营”,配合恭亲王与英法的外交谈判。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与恭亲王、及恭亲王的岳父桂良等结下深厚情谊。在恭亲王与慈禧密谋发动政变,打倒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八人帮”时,文祥成为恭亲王的主要谋士。在热河及北京政变方的密信来往中(“热河密札”),文祥是密札的主要读者之一。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及恭亲王组成了“叔嫂共和”体制,恭亲王成为中央日常工作的实际最高领导人,文祥作为他的主要助手,是恭亲王的改革开放在中央的主要执行者,与在地方的主要执行者李鸿章等遥相呼应。


    文祥在海内外的威望都很高。梁启超曾认为,19世纪60年代是“文祥和沈桂芬(恭亲王的另一得力助手)的时代”.蒋廷黻则称其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政治家,盛赞其“品格可说是中国文化的最优代表”,将其视为与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列的“五大领袖”.


    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Frederick Bruce)说,从未遇见过比文祥更聪明的人。大清国的洋干部、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则对文祥有着更高的评价:“他影响之大,同时代的中国政治家中无人可比。”


    更为难得的是,在几乎无官不贪的大清国,文祥的清廉令中外侧目。美国前国务卿西华德访问大清时(参阅本专栏4月19日《一个特殊的使节》),曾想到文祥家中拜访,要见一见这位运筹长城以内、决胜大洋彼岸的世界级政治家。却遭到了文祥的婉拒,他回信说“寒舍凋敝,不宜接待贵宾”,而亲自到美国公使馆拜访。“寒舍凋敝”还真非虚词,贵为国家领导人之一,文祥居然还住在租来的房子,“每月房租仅四块半,不会多么堂皇”(丁韪良记载)。


    丁韪良坚信:“只要他活着,总理衙门的全部动力都来自于他。他智勇双全,如能活得更长久,他肯定会竭力反对法国人侵吞东京(Tonquin,即越南北部的北圻)……”文祥去世后,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的文告中,盛赞文祥“外交内治,无不尽心筹划,实为股肱心膂之臣”,这可说是中央对其的盖棺定论。


    吊诡的是,尽管海内外无不将文祥视为恭亲王的亲密助手,却并不认为他们是小团伙,丁韪良甚至质疑:如果文祥还活着,“他究竟会阻止恭亲王下台,还是加速其进程,造成更大的灾难?”可以说,文祥所效忠的,并非恭亲王本人,而是这个政权、这个国家。


    不仅文祥如此,恭亲王团队中的几乎所有人都如此,这些当时中国最有能力、又最了解世界的顶尖干部们,并未如他人那样结成一个“恭党”.在大清国开始改革开放,直到辛亥覆灭的半个多世纪,所谓保守派、清流派等,都是门户清晰、壁垒森严、党同伐异,唯独以恭亲王为开端和代表的改革者,却并不成派。


    裙带vs脐带


    君子群而不党,如果非得要说有个“恭党”,那其实就是个“干活党”.这样松散的“党”,其工作“战斗力”超强,而应对内部政争则基本采取太极手法。在以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为不同核心的政争中,“群而不党”的恭亲王总是要落败下风。


    婚姻是编织政治蛛网的关键,在这方面,恭亲王这只蜘蛛似乎远不如慈禧太后勤快。唯一能被称作恭亲王靠山的,或许就是他的岳父桂良。


    16岁那年(1848年),在父皇道光皇帝亲自指婚下,奕?(日后的恭亲王)迎娶桂良之女,作为自己的嫡福晋(即正妻)。此时,63岁的老干部桂良已从云贵总督的任上调回京师快一年了,不仅担任镶红旗汉军都统、兵部尚书等要职,而且代理镶黄旗蒙古都统,是掌握枪杆子的中央实权派。之前,道光皇帝为其四子、即日后的咸丰皇帝所选的岳家,则是地位、名望及权势远不及桂良的太常寺少卿富泰。时人及后人一般都认为,这是当时道光皇帝属意奕?作为接班人的又一例证。


    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成亲后的奕?,如何得到了岳父桂良的精心教导。多年后,奕?以27岁的年龄承担起救国重担,且一亮相就在国际国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再考虑到清代皇子不得结交大臣的严格规定,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只有岳父桂良才可能是年轻恭亲王的政治教父。


    1860年,在英法联军的炮声中,奕?临危受命,负责与英法谈判,桂良与文祥等,都是在他身边保驾护航的重臣,也是大清中央老中青不同年龄干部“传、帮、带”的经典组合。作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主战者,桂良却在这次谈判中,以自己的睿智和气质折服了敌人。英国人俄理范(Laurence Oliphant)在1858年曾陪同额尔金在天津与桂良会谈,他日后回忆说:“桂良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平静而慈祥,充满智慧,虽然艰难的处境令他眼神黯淡。他的姿态优雅而高贵,是一个十足的绅士。”这些当然对恭亲王产生重大影响,形成日后绵里藏针的外交风范。


    辛酉政变中,恭亲王与两宫太后都是不到30岁的青年,而对手则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八人帮”,政治经验十分丰富。桂良、文祥等政坛老手兼高手,正是指点和策划叔嫂同盟对抗“八人帮”的军师。政变后,桂良被提拔为军机大臣,正式迈入国家领导人的行列。但却旋即逝世,令恭亲王痛失臂膀。


    自此之后,恭亲王便不再有来自血缘或姻亲方面的无条件的支持者。他自己的兄弟,如五哥亲王、七弟醇亲王,各有自己的算盘,无法倚靠(参阅本专栏5月10日《窝囊王爷绵中针》、6月7日《伟大领袖六合彩》)。而贵族之间最为常见的结亲,也没有为恭亲王带来多大的政治资源。他的儿女或者早夭、或者婚姻不幸。


    恭亲王长女荣寿公主深得慈禧喜爱,几乎当做亲女一般,亲王之女本只能封为郡主,而她却被破格晋封为品级最高的、相当于亲王的固伦公主。作为大清国“第一女儿”,荣寿公主年少时相当跋扈,有“粉侯”之称。尽管恭亲王与慈禧权争中,荣寿公主曾经受过一些影响,但终其一生,都与慈禧保持了极为融洽的“母女”关系,并且与光绪皇帝相处得十分友好。


    恭亲王最为看好的长子载徵,天资聪颖,文武双全,像极了父亲,但却放浪不羁,带着同治皇帝流连于京城各种地下娱乐场所,而且,因担心被官员们碰见,还不敢去高级场所,兄弟俩沾染了一身的风流病症,双双早夭。同治皇帝死在载徵之前,据说还曾想过把皇位传给这位一道眠花宿柳的堂兄弟,在前往出席讨论接班人的中央会议时,恭亲王居然说了句:“我要回避,不能上去。”很是出了一回丑。(参阅本专栏4月5日《谋杀同治帝?》)载徵一死,加上次子载滢早已过继给恭亲王的八弟,恭亲王几乎断后。多亏慈禧太后下令,将载滢的长子溥伟过继回来,作为载徵的儿子,才算接上了香火。


    在那个时代,生育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先有“脐带”关系,才能带来更多的“裙带”关系,恭亲王的核心竞争力如此不济,令其政治影响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其似乎巍峨的权力大厦,无非是个豆腐渣工程。日后的袁世凯,虽然短寿,却在这方面颇下工夫,生育力超强,以“脐带”带动“裙带”,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官”系网,受益匪浅。


    太后太厚


    与身后凋零的恭亲王相比,慈禧太后却显露出了更为深厚的政治功底:她通过插手娘家亲戚的婚姻安排,及一连串复杂的继嗣安排,结成了一个牢固的网络。


    首先,她将自己的亲妹子嫁给了咸丰及恭亲王的七弟醇亲王,成功地将醇亲王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是相当有远见的布局,同治死后,就起到了重要作用。慈禧太后力排众议,将自己的亲外甥、醇亲王之子过继为咸丰之子,即光绪皇帝,保证了皇座上依然流淌着叶赫那拉的血。


    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则适时地提供了最佳的政治作品:三个女儿,这等于是给慈禧太后提供了三次整合政治资源的好机会。


    在她亲自做主下,桂祥的长女叶赫那拉·静荣,嫁给了镇国公载泽。载泽是满族亲贵中的人才,眼光远大,思路清晰,日后率团出访欧美考察政治体制,成为大清第二轮改革开放的旗手之一及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参阅雪珥专着《国运1909》,陕西师大出版社)。


    桂祥的二女儿叶赫那拉·静芬则成了光绪皇帝的皇后,表兄妹亲上加亲,只是此女实在太过丑陋,光绪皇帝对她敬而远之。这就是日后着名的隆裕太后。


    桂祥的三女儿叶赫那拉·静芳,则由慈禧做主,许配给了载漪作为福晋。不久,慈禧就下令载漪过继给刚刚去世且无子嗣的瑞郡王奕志,袭了爵位,这就是日后名震中外的“端郡王”(参阅本专栏6月7日《伟大领袖六合彩》。静芳之子还曾被选为“大阿哥”,作为光绪的接班人。


    光绪死后,慈禧选择了溥仪作为接班人,溥仪的父亲载沣虽由醇亲王的侧福晋所生,却从小由嫡母、慈禧太后的妹妹亲自抚养,而且,载沣的婚事也是慈禧亲自指定的,娶的是荣禄之女,此女与恭亲王女儿荣寿公主一样,也因慈禧养女的身份而成为一代“粉侯”.


    如此亲上结亲,枝蔓瓜葛,形成了“阀阅世家,连渊贵胄”.大清国晚期半个多世纪,女人当国,牝鸡司晨,虽然不符合体制、也不符合礼制,却并没有遭遇激烈的抵抗,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这种政权实质上是“叔嫂共和、一国两制”,太后垂帘作为国家元首,而亲王辅政则真正执掌中枢;二、慈禧太后本身有能力、有魄力,总是能在适当的时候知道自己权力的适当边界在哪里;三、慈禧太后以“脐带-裙带”为纽带,结成了一个牢固的利益共同体,虽谈不上肝胆相照,但绝对是荣辱与共。


    在一个讲究门第、世系、关系的社会中,读书人尚且一边饱读圣贤书,一边使劲通过同学、师生的关系结为利益团体,恭亲王的土地上却是一片荒芜,禾苗没有茁壮生长。他莫非不知,政治的土壤也要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吗?权力绝对需要生物学和生理学意义上的播种,放下清高与孤傲,寻找合适的土地,燃烧激情,生根、开花……据《中国经营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红墙金顶的故宫为何有一座“洋楼”宝蕴楼
  • 中国各省20个主要文化符号
  • 恭亲王之死
  • 明清北京也曾下雨酿洪灾 紫禁城和城墙都被淹塌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