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满载气囊、蛙鞋、压铅袋等潜水装备的约28米长水下考古船,4日在福建泉州深沪湾整装待发。“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随之启动2016水下考古重点调查。
此次考古副领队、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人员张红兴告诉中新社记者,以福建省水下考古队员为主,包括全国其他地区水下考古专家和水下考古队员共35人,将开展为期45天的泉州海域水下重点调查工作。他们根据民众口碑、实物遗存、书面记载,从47处水下遗产可疑地点遴选出6处进行调查,包括晋江深沪湾、围头湾、崇武等多个海域。
如今,泉州保存了闻名于世的水密隔舱古船技术、九日山祈风石刻、郑和行香馆等众多“海丝”遗迹,在泉州海域开展的水下考古也发掘了宋代沉船、“郑和四爪铁锚”、清代沉船等“海丝”物证。
“此次调查规模大、周期长,当地边防部门全程配合。”张红兴说,此次调查利用专业物探设备(主要为旁侧声纳、浅地层和多波束),对外表遗址分布区进行全范围扫测调查,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也将进入水下,对水下遗址分布情况开展重点调查。
远道而来的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表示,泉州多次水下考古发掘了不同时代的船,见证着泉州乃至中国的海上交通史。
近年来,泉州得到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省水下考古基地的支持,先后开展了541公里长海岸线的水下考古陆地调查。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出宝阳认为,这次对泉州海域的水下遗存重点区域进行调查,将助推“海丝”申遗,唤醒民众对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