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贴骗钱二维码、被偷窃、人为毁坏、违停私藏……网约自行车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也遭遇不少尴尬。据《羊城晚报》报道,在广州,摩拜自行车人为损毁率达10%,即目前投放的两万辆自行车中至少有两千辆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近两年,网约自行车逐渐在各大城市兴起。就在今年,共享自行车以数十万辆的规模,“开”进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各路资本抢滩市场,它不仅是顺应共享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种新业态,更因为使用的便利性、对城市“最后一公里”交通方式的补足及低廉的价格而让使用者得到实惠。
网约自行车相比过去各大城市政府推出的公共自行车,优势明显。从各地综合情况来看,碍于“公家”背景,公租自行车从车辆到网点规模的配置并不完善,“车辆少、租车难”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公众使用此项服务并不便利,部分城市不仅要求提前购置特殊公交卡、交纳押金,甚至对租借人的户籍、身份做出特别的要求,使得公共交通的有益尝试不能造福于更广泛的群体。
网约自行车的横空出世,让人们看到了公租自行车的另一种解法。相比于旧有形态,网约自行车满足了市民随借随走,即停即还的最大需求;无需任何门槛,扫码就能骑,让出行者体验到更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企业间竞争轮番推出的优惠价、提供更舒适的座椅,也让使用者真实获益。
照此路径发展,网约自行车本该有个光明的前景。但它在使用中出现的新问题也的确让人烦恼。比如,用户经常抱怨的定位不准、到了地方找不着车、车辆损坏却没有及时维修、座椅避震效果差、没有车筐等问题,这些都不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所能掩盖的软件或硬件问题。
市民几乎零成本的使用方式,也令网租自行车伤痕累累。比如,有人故意损坏车辆,有人为了方便自己使用将车辆骑进小区,有人将车辆随意停放在盲道或人行道中间等不适宜停放的地方,还有人在交通违法、车辆被扣后弃车而逃,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使用者造成的,但与共享自行车运营企业的管理息息相关。
对此,相关企业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在提升自行车硬件配置与维护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使用者的管理。例如引入信用制度,对市民上报故障、举报违停实施奖励,相反,对违规停车、恶意拆卸等情形要进行扣分甚至取消租车服务的惩戒。
随着城市对于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在道路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进一步完善,网约自行车自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要让更多人分享到来自“共享经济”的红利,还需要各方付出努力。使用者应提高自身素质,服务提供者也应加强管理,尽快消除共享自行车内在和衍生的问题。否则,新的出行方式将被市场参与者亲手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