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个很美的城市。著名京味儿作家陈建功先生在《北京滋味》中写道,北京滋味在胡同之深,也在平民之乐;在历史的积淀,也在当下的开拓。缤纷斑斓,深邃无涯。北京的美,是丰厚、丰满的,也是值得悉心体会的,不仅是大气恢宏的,更是深湛细腻的。
北京的美,一直以来,贵在可以远观,亦可以近玩。九城十八门的壮美离不开一砖一瓦的托举,皇家园林的华美离不开绿树红墙的点缀,胡同的幽美离不开槐树花香的浸润,大小商圈的繁华旖旎离不开大街小径的通达,住宅区的从容和乐离不开每一扇窗、每一道门的整洁有序。
城市管理,自然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北京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城市的成长与精心的治理密不可分。据本报昨日报道,“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4月10日公布。根据方案,从今年起,本市将利用3年的时间,完成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整治时将采用“绣花工艺”,之后还将逐条胡同进行验收。根据统计,2435条背街小巷中,目前已经完成整治提升需要巩固加强的761条,需要整治提升的1674条。
“绣花工艺”,意味着能把小的细节也做得完美精致,自然是精细活儿。在环境治理的环节运用这种工作方式,是精细化城市管理的体现,自然是北京市环境建设的大手笔中的重要一环。背街小巷的环境治理,正是“小处”见大。在一丝不苟、设计合理的整治之下,被“开墙打洞”的民居恢复原貌,胡同里的私搭乱建被拆除,被无序占用的道路畅通了,各种油烟和噪音污染消失了,擅自改变建筑结构和规划设计用途的建筑被清理,无证照、超规范的小门脸儿被清除,庭院花园和屋顶花园新增了,绿化面积加大了。这样细致、精准的改造,将城市管理的死角“一网打尽”,也给普通市民生活环境带来了大的改观。
同时,公众也可以看到,治理背街小巷既然是运用“绣花工艺”,就绝对不会是表面上搞个“大扫除”,一阵风过后,任凭那些被治理整顿的现象再度滋生泛滥。集中治理整顿过程中,每一“针”、每一“线”,都会扎扎实实。在集中治理整顿之后,会有科学细致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长远地保证环境治理的效果。据本报记者的报道,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整治处处长闫剑峰表示,将对背街小巷实行“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逐街巷胡同验收环境整治提升的成效。“文明创建中发现的问题将定期通报点评,对整改不力、问题反复的地区和单位将实行摘牌机制,取消其所获得的文明称号,并在媒体上曝光。”为了防止反弹,并巩固整治提升成果,核心区还将选派街道、社区等党员干部任“街长”、“巷长”,负责指导街巷环境整治和管理工作。并聘请市容市貌监督员,开设监督热线,日常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曾有媒体文章里打过一个比方,这里引用过来,再恰当不过。“城市风貌,是城市的‘面子',而背街小巷,则是城市的’里子‘.”背街小巷也井然有序且独具韵味,城市生态自然拥有不打折扣的高质量。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今天的北京,正是在宏大与细腻的结合下,让生活的美好更加真实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