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位于行政副中心的路县故城遗址考古成果首次发布,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共发现了千座古墓,同时揭开了2000年前汉代路县故城遗址的面纱。时至今日,考古工作仍在继续,考古工作者又有了新的发现。
为保护遗址京唐铁路改为地下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年初,市文物局和行政副中心工程建设办公室组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担负起行政副中心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汉代路县故城遗址被发现后,政府部门随即决定在这里建设遗址公园,出于遗址保护和公园建设的考虑,位于遗址西侧、原计划建设的京唐铁路和城际联络线铁路规划被紧急更改。规划中的铁路线从西南贯向东北方向,而这里正是路县故城城墙的勘探位置,为了保留住掩埋在地下的古城墙,原本在地上建造的铁路线,被改为地下,深度达到19米以上,从而绕过并远离古城墙。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两汉时期的房址20多座,记者发现,在探方内除了几口能看出模样的大缸之外,还有许多不规则的土坑。遗址考古负责人孙勐介绍,这应该是半地穴式的房址。由于这种半地穴房屋一直掩埋在地下,受到2000多年来不同程度的土层堆积,清理之后屋里的结构并不是横平竖直分隔开的卧室、厨房和客厅,而是只残存下了一些不规则的隔离墙。
“其中比较直观的是6口大缸,但是这些大缸所在的位置并不是厨房。缸壁上有一条比较黑的线,说明这个方位有比较密集的碳化粮食遗存。考古人员把能清理出来的碳化粮食作为样品进行浮选,发现它们很有可能是堆放,粮食比较多可能跟当时的生活水平有关。”
西城墙外生活区发现40座水井
据孙勐介绍,这片考古现场大约有1.5万平方米,大概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发掘出了20多处汉代时期的生活房址遗迹。考古工作者推断,如果以路县故城为中心的话,去年发现的千余座墓葬位于它的东部和东南一带,而西墙外很有可能就是当年路县人的生活区。
伴随着房屋遗迹另一种建筑遗存--水井的发现,这个推断清晰了起来。据介绍,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共在该区域发现水井40座,绝大部分都是汉代的。有的井直径两米开外,深7米,据推测至少可供近百人使用;有的井底有沙,松软易塌,为防止浑浊还加了木板滤层。
考古人员初步判断,除了生活实用,如此密集排列的水井,很有可能跟当时这一带从事的手工业生产有关。“我们在其中一个探方里就发现了四口井,从两汉到北朝。当时水资源充足,应该不是单纯满足日常生活上饮用,还有可能会提供给手工业生产。”
仿木结构再现墓主人生前情景
在一座辽代的墓葬内,考古人员发现了墓道、墓门、甬道、圆形墓室,里面有两具人骨及随葬的辽代陶罐、陶锅。整个墓是仿木结构的,在墙壁上有桌子、椅子、剪刀,与墓主人生前居住的房子几乎毫无二致。孙勐说,仿木结构是古代人为了表达“事死如事生”的寓意,在墓室里用砖石仿造一些生前居室里的家装,还原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
不过这座辽墓的出现,可不仅仅是墓主人“显摆”.“这是行政副中心考古两年来,距离路县故城城址最近的一座辽墓,距离城址的本体到西护城河也就40米。两汉时期,离城最近的地方一般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区域。汉代,路县故城是作为路县治所存在的,到了唐代以后,路县治所就西迁到了现在的通州老城。此后,路县城址开始衰落,城市功能逐渐减弱,慢慢变成了村落形制。”
孙勐说,这座辽墓的出现恰恰印证了一座老城的变迁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