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对砖雕工艺复兴是好事。
砖雕复兴
临夏砖雕,源于宋金时期。砖雕是在精选烧好的青砖上,以切、勾、削、凿等手法雕成花卉山川等,拼装之后装饰在房屋的砖柱台座、门庭影壁上,是当地河湟文化主要代表之一。
因其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2006年砖雕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独特魅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使砖雕的需求量大增,市场不断扩大。据临夏州砖雕艺术协会等部门统计,临夏砖雕现年产量3万多平方米,总产值4亿元以上。产品销往新疆、青海、山东、宁夏、四川等地,部分产品远销国外,成为地方经济增长一个亮点。
砖雕工匠的收入和人数正在大幅度提升,一名成熟工匠每月收入可达4000元,在人均年收入刚超过2000元的当地,是高收入行业,大量人员从事砖雕。
市场冲击
“市场销售良好使从事这门技艺的人增加,这对砖雕技艺的传承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有着20多年砖雕从业经历的张全明说,“但随着现在流水线式的生产,砖雕作品中的文化内涵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工匠,艺术大师层次的人却越来越少。”
张全明的担忧不无道理。从事砖雕行业需要绘画、书法、古典诗文、雕刻等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一件作品从题材创作、制图、雕刻、修饰加工等环节应当体现创作者的思想,但现今急于从市场攫取利润的心态,使传统工艺所要求的从题材创作、雕刻到修饰成形一气呵成的创作过程成了分段制作的“流水线”式作业,致使砖雕作品整体缺乏风格上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缺乏传统砖雕艺术生动的气韵。
临夏州砖雕艺术协会会长毛兴文认为,砖雕工艺现在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现在临夏砖雕面临的情况是,市场大了,继承这些技艺的人多了,但砖雕作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却下来了。这是个尴尬现象。”毛兴文说。
“现在生产的不是艺术品,而是商品,看不到传统临夏砖雕体现的灵动,更多的是生硬、呆板。”毛兴文说。
传统工艺流程的第一步是制砖。需要把黄土用筛子筛过后,用脚“敲”(踩踏)、用手像和面一样揉,这样才可以增加泥土的柔韧性,烧制出的用来雕刻的砖硬度适中、材质细腻,没有气泡。但现在许多制砖工人拿的是计件工资,每做好一块砖1.3元,为了多赚钱,传统的制作工艺几乎已没人愿意做。
另一个受冲击的传统工艺流程是雕刻。雕刻也是计件工资,工匠们按件领取报酬,工匠们贪多图快。“本来是个艺术品创作的过程,现在成了流水线上制作商品的过程,艺术品变成了商品,技艺变成了一门单纯以谋生为目的的手艺。”
现在这么多的临夏砖雕匠人中,超过60%是近年来因为砖雕市场好了之后才进来的。全临夏州手艺好的,也就三四十个人。
即使是杨进才等这样已经在砖雕工艺中浸淫了接近20年的工匠,尽管有着创作更好砖雕艺术品的能力,但面临增加收入的压力,他们更多还是选择快出、多出作品。
“公司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只有多加班、快出活,收入才能上去。”杨进才说。
传承之困
沈占伟是临夏砖雕唯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市场,但“当砖雕工匠是为多生产、多赚钱而雕刻,当雕刻时把手里的青砖当成商品而不是艺术品,这门技艺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这样的环境下,可以出现很多匠人、工匠,但出不了艺术大师。”
“砖雕现在市场好,带来一批愿意学习砖雕赚钱的人,但真正喜欢这个艺术的人,真正能够把砖雕当做事业追求的人,寥寥无几。”沈占伟说,“我们对此很忧虑,却没有好办法。”
临夏砖雕市场化后面临的尴尬境地,是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难题。
临夏州文化出版局副局长马珑说,一些文化遗产本身有经济价值,也可以作为地方特色经济积极发展,但是,“文化产业发展后,并不会天然带来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政府对此要有客观认识,还要高度重视。”马珑说。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