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 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 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 在藏区流传着许多有关青稞种子来历的神话、传说、歌谣等,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则神话故事是《青稞种子的来历》。有一个名叫阿初的王子,从蛇王那里盗来青稞种子,结果被蛇王发现,罚他变成了一只狗,后来一个大土司的女儿爱上了他,他又恢复了人身。他们辛勤播种和耕耘青稞,吃上了用青稞磨成的香喷喷的糌粑和醇香的青稞酒。人们在每年收完青稞,尝新青稞磨成的糌粑时,先捏一团糌粑给狗吃,以示感激狗给人们带来青稞种子。 ■记者 许娟 喝一杯清香的青稞酒。 在神猴变人的传说中,因为猴崽子繁殖过快,导致树上的果实都吃光了,猴崽子们饥饿难忍,遍地呼号,神猴父亲不忍心,就向观音菩萨求救,于是观音菩萨从须弥山的缝隙中取来青稞、小麦、豆类、荞麦、大麦撒到地上,大地顷刻间长出不种自收的五谷。猴子们饱食五谷,心情愉快,一代代快乐地生活下去。因此在藏族人民看来,青稞是菩萨赐给他们的食物。 行走在西藏高原,常常可以看到大片的青稞地,在高原的凉风下,那一株株细小的结穗青稞轻轻地随风摇摆,好似一片碧绿的大海泛起层层浪花。在外地人眼里,那一望无际的青稞地是勤劳的藏族人民织就的黄绿色地毯,是高原独特的风景线。 青稞在藏语中称“耐”,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的主要食物之一。《隋书·附国传》中曾记载:“其土高,气候凉,多风少雨,土宜小麦青稞。”表明青稞适宜在高海拔的地区生长。也许在所有的粮食作物中,青稞是生长周期最长的一种,一般在藏历二月播种,八月才收割,按照高原的传统,在播种青稞的当天,全村男女老少要穿新衣戴新帽,还要给耕牛戴上头饰,给犁架拴上彩带,以示开播,并祝五谷丰登。当高原的秋天到来之时,便是青稞收割之日。开镰的那天,全村人都要穿上布料做的新衣服,以示庆祝丰收。吃饭时要特意喝上一碗红糖酥油汤,据说,喝上红糖酥油汤,有益于保护指尖不流血,割青稞是个劳动强度很大的活儿,在过去,由于劳动力少、田地多,割青稞一割要割到十多天才能割完。待割完青稞时,大多数人的手指尖都磨破了。 青稞收割后,要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风干,所以在收割前要提前备好青稞架。关于青稞架,还有一个故事:传说赤松德赞时期有个名叫聂·达东塞的大臣,主要管理吐蕃王朝的牧业生产。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大雪覆盖着整个大地,由于冻饿交加,不少牲畜死于寒冬之中,聂·达东塞心急如焚,他费尽心思也想不出解决冬季牲畜不挨饿的办法。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的坐骑白马走到他床前对他说:“尊敬的主人,你不用犯愁,你可以让人在秋天时收割青草,将它晒干,到了冬季无草的时候,拿给那些牛羊吃,它们再也不会挨饿了。”于是,聂·达东塞就教农牧民搭起青稞架晒青稞,从此藏民族就有了储备干草的习惯,也有了青稞架。由于风干和日照要求很高,青稞架大多是以坐西向东的形式,一字排开。 当初冬季节来临之际,高原上的人们开始忙碌着打青稞。在过去藏族农民所使用的打青稞的工具是一粗一细两根长短不一、树种不一的木棍。木棍的一端用麻绳拴在一起。粗的一根叫“打玛”,细的一根叫“打西”,是“一母一子”的意思。把麦架上的青稞放下来之后,再把麦穗一端折断,放在麦场中央,由两人或三人或四人围着打。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打麦机已经逐渐取代了这种传统的打青稞方式,但是,关于打青稞的舞蹈、民歌依然广泛流传着。 每年七八月间,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西藏农村都要举行盛大的望果节来欢庆丰收,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当阳光洒满金黄色青稞田的时候,农民们要手持青稞穗围着农田转圈游行,唱起古老的丰收歌谣,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成。这个节日的日期不固定,根据青稞成熟的季节来定,可以说这是专门为了庆祝青稞成熟而过的节日。由此可见藏民族对青稞的感激和依赖。 青稞 菩萨赐予的食物 青稞地。 糌粑。 尼玛是西藏高原的旅游司机,从小生在西藏长在西藏的他,几乎一天都离不开糌粑。可是每当他带着内地来的游客各处游玩时,令他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吃不到家里做的糌粑。因此,他一路上都会向车里的乘客们讲糌粑的美味:“把青稞炒熟,磨成粉,然后用酥油和奶茶搅拌成团状来吃,这就是糌粑,吃到胃里特别舒服。一天不吃糌粑就像是一天没吃饭似的,提不起精神。”尼玛说,虽然一路上也有卖糌粑的,但是那种糌粑都是用机器磨的,吃起来没有自家手磨的糌粑那种香味。到了珠峰下的帐篷旅馆里,尼玛厚着脸皮向帐篷旅馆的老板娘讨了一碗糌粑吃。回拉萨的路上,尼玛一直都在念叨着糌粑:“回到家里,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吃一碗糌粑。” 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吃糌粑。糌粑的制作很讲究:首先要在清水里把青稞淘洗干净,晒干,放进铁锅中炒熟,再送到水磨房推成粉。为了使青稞炒得更好些,会在青稞中掺上一点沙子,待炒完后,把沙子筛去。这样炒会使满锅青稞炒得很均匀、很熟透,磨成的糌粑面新鲜可口,有一种扑鼻的香味。吃糌粑时,先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然后加上适量的青稞粉,搅拌成团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进嘴吃。一般情况下,酥油要加得多一些,奶茶要略少一点儿,这样能捏得硬些,也更好吃些。 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草原上的游牧生活。出门时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 除此之外,还有水煮糌粑、糌粑坨坨等用青稞面制成的食物。水煮糌粑算是最好的青稞面,把青稞淘洗干净后,在开水中煮一下,待煮到半生不熟时,再倒在筲箕里把水漓干净后,在火塘边放到有点酒糟味时,再在锅中炒。这样炒出来的青稞面拌成糌粑非常好吃。而糌粑坨坨是当酥油茶喝到一定时,用酥油茶的油皮子或酥油汤拌合着糌粑面揉成的坨坨,尤其是拌着奶渣或酥油茶吃,口感特别好,特别有营养。 山南乃东县的马县长是武汉来的援藏干部,他把当地一家磨坊工厂生产的糌粑重新包装后,销往武汉,结果非常受欢迎,原本一袋二十块的糌粑卖到四五十块时也被抢购一空。如今,人们越来越讲究饮食营养,像青稞这种营养丰富的粗粮,注定越来越受到内地人的追捧。 糌粑 雪域高原上的“炒面” 青稞酒 高原上的“茅台酒” “妈妈舀来雪山泉, 泉水洗手洗三遍, 青稞淘沙淘三遍, 无锈铁锅洗三遍, 煮熟青稞粒儿晾一晾, 撒上酒药窖三月, 如此酿成青稞酒, 请酒请酒请喝酒, 祝愿风调雨顺年景好, 祝愿人寿畜安事如意, 请神日日夜夜来保佑!” 这是民歌中所唱的藏民族酿造青稞酒的过程。每年青稞收成完毕,藏民族家家都开始准备酿造今年的青稞酒。首先要选出颗粒饱满、富有光泽的上等青稞,经淘洗干净后,用水浸泡一夜,在将其放在大平底锅中加水烧煮,大约两小时后,将煮熟的青稞捞出,稍微晾一下,去除水气后,把发酵曲饼研成粉末均匀地撒上去并搅动,最后装进坛子,密封贮存。如果气温高,一两天即可取出饮用。 来西藏已经两年的大葱,最难忘的经历是第一次去农牧民家里,喝他们自己酿制的青稞酒。藏民族热情好客,每当客人来时,总会端上今年新酿的青稞酒。青稞酒色泽澄黄,酒精成分很低,是粮食酿造的。“喝起来有点酸酸甜甜的。”大葱说,而他最感动的是,当时他在一户农牧民家里,附近的农牧民听说来了客人,都跑过来看他,每个人背上都背着自家酿制的青稞酒,轮流端出自己的青稞酒给他敬酒,还唱起动听的祝酒歌。喝青稞酒的规矩是讲究“三口一杯”,连续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会把酒杯斟满,再喝一口,再斟满,喝到第三口时,要斟满后一饮而尽,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青稞酒在藏语中称为“羌”,藏民族几乎每家都会酿造青稞酒,这也是藏族同胞们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都是必不可少的。相传在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从长安远嫁吐蕃,把汉地先进的酿酒技术传到藏地,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变迁,藏民族形成了有藏民族特色的青稞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