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字房屋结构 清晨,八廓街上的商贩们正在忙碌地往自家店铺上添置货物。娘容辖入口处的巷道狭长幽深,墙上斑驳的七彩光点是门外货摊上的人造水晶折射太阳光而成。院子里没什么声响,除了这些七彩光斑来回闪烁,娘容辖静谧得就像一座古旧的城堡。 与之前在八廓街上采访的很多老大院相同,娘容辖的大门隐藏在拥挤的货摊之后,而与之不同的是,进门处那条幽深的巷子着实有些深长,宽约1.5米,长10余米。一眼望去,便知道娘容辖的整体结构呈一个“日”字,上、中、下以及左右共计五栋住房,而这些住房目前都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阿妈家所有,其余人家均为租住户,他们大都在八廓街附近有着自己的生意。 既呈“日”字形,说明娘容辖在结构上应该有两个宽敞的天井。但当我走进娘容辖时,第一个天井却因为连着老墙加盖了一小栋二层小楼,显得有些拥挤,小楼用木板和铁皮构成,早晨时分,楼上房门紧闭,不知这个狭窄而简易的“房子”里面究竟承载了多少人的重量。院子中唯一一口水井便在这个天井中,这是数十户租住户的唯一水源。我两次来到这里,都看到两位阿佳正在用塑料桶接水,有时候还需排队,一个塑料桶一次大概只能接10升水,每天,她们都一次次地将水提上楼,又一次次地拎着桶下来取水。 第二个天井原本就很窄,此处是公共厕所的所在,厕所外放着一个超大的铁皮桶,为冲厕之用,我清晨到达这里,一条来向不明的长管子正在往铁皮桶里放水,估计一桶水刚好够用一天。 规模最大的私塾 尽管目前显得有些凌乱,但它的前身可是近代西藏著名的私人学馆——娘容辖私塾,是20世纪30年代由西藏著名的医学家和民间教育家仁增·伦珠班觉创办的。索穷编著的《拉萨老城区八廓游》中对这段历史有记录: 娘容辖本是拉萨大贵族索康家的房产,约在20世纪30年代出租给当时的著名藏医仁增·伦珠班觉居住,逐渐兴旺,最后以娘容辖诊所、娘容辖私塾闻名后世。 仁增·伦珠班觉,1898年出生于西藏尼木宗松普地方如村一个叫“如门巴仓”的藏医世家,从小聪慧好学、勤奋刻苦。 1915年,17岁的仁增·伦珠班觉离开家乡,只身来到拉萨,投奔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保健医生欧席·强巴图旺门下系统地学习藏医知识。由于他为人谦虚、勤快懂事,深得众人喜爱,强巴老师对他也是另眼相看,经常带他到天葬场解剖尸体,讲解医学理论,指导实践。 29岁那年,仁增·伦珠班觉满师自立,先后在“果布康萨”、“娘容辖”开办诊所和私塾,迎来事业的鼎盛时期。特别是他一手创办的娘容辖私塾,楼下是课堂,楼上是诊所,楼顶上晒药,在当时规模最大。他的事业从这里走向兴盛。 仁增·伦珠班觉的教学方法 鼎盛时期的娘容辖私塾有300多名学生,四个年级,仁增·伦珠班觉先生按照藏文书法字体给各个年级起名,最低的班叫“嘎布西”,往上是“粗仁”、“粗益”、“基哲”。先生从每个年级的学生中选出四个“兴果”,称“粗仁兴果”、“粗益兴果”等。他们相当于榜样生或类似于学习委员、辅导员。“兴果”上设立四个“根约”,负责班里的日常事务。“根约”之上有四个“根达”,还有四个“益坚果巴”(相当于后勤管 位于玛吉阿米的东侧、八廓街东孜苏路81号的老大院叫“娘容辖”。这座年代久远的藏式楼房里住着数十户藏族居民,这里是拉萨市文物管理局1988年登记、挂牌的92处“拉萨古建筑保护院”之一,这座建筑占地300平方米,是曾名噪一时的“娘容辖私塾”和“娘容辖诊所”旧址。 ■文/图 记者 沈未兰 理人员),负责管理学校纸笔、墨水、书写板、坐垫等。这些都是从学生中选拔。 学校里的每个班级配备一幅宗教唐卡画,每当节假日来临时,叫学生辨认唐卡上的佛像,如果学生认不出来,就让其穿上跳神的服装装神弄鬼,以示惩罚,甚至确认“态度很好”,才能停下来。 学校每月14日、29日(藏历)进行会考,由仁增·伦珠班觉亲自打分。成绩出来后,学生按照分数高低依次排队,然后由每个高分者依次逐个鼓足力气用竹笔抽打低分者的脸颊,因此考分最低的被抽得最多,但他也有发泄的对象——用竹笔抽打挂在立柱上的一块牛皮,而且还要向生牛皮磕头,还要学驴叫打滚以逗人发笑。 藏历12月27日前,进行新年会考,学生可以画各种吉祥符号挂在教室墙上,即兴发挥,当众讲解,非常热闹。可以说是苦读一年后的狂欢时刻。平时,仁增·伦珠班觉不允许学生把字纸带回家,但考试卷一定要带回家让家长过目,也算是先生对学生家长的交待。 学生的私塾记忆 曾是娘容辖学生的朗苏·仁桑这样回忆他在私塾的一天: 早晨,天蒙蒙亮时,家里的女侍把我叫起来,帮我穿戴整齐,然后简单地喝上一口酥油茶,马上去学校上早课。 那时候我年龄太小,走在路上还觉得迷迷糊糊的,好像没有完全清醒,但已经能看到街上很多行人。 早读结束后,学生各自回家吃早饭。吃完饭又回来上学。 娘容辖学校有32柱面积(柱是藏族传统计算面积的单位,1柱约等于9平方米)的教室,分四个班级。楼上有一间能容纳20多人的小型教室,老师专门把特殊家庭的孩子请到里面,单独授课。 楼下的大课堂,“根达”和“根约”的座位都在那里,一般学生也都在那里学习。一般情况下,白天只进行书法和筹算教学,不进行读念课程。低年级必须在特质的习字板上写字,不允许在字纸上书写。学生中有很多贵族公子的陪读生和佣人,有的连习字板都置办不起。不得不说我们的先生是菩萨心肠,他给那些买不起习字板的学生准备了成套的文具,免费借给他们使用。白天的娘容辖是安静的,没有一般人想象中的喧闹…… 和平解放前的西藏教育是寺院教育、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三足并立的格局。私塾教育又有家塾和私人学馆之分。前者是领主、贵族、官员或富商聘请有学问的老师在自己家中为子女授课,后者则是设立在主要城镇的私立学校。1959年以前,拉萨有大小十多家私塾,主要有达布林私塾、电报局私塾、娘容辖私塾,而娘容辖私塾规模最大、名气最响。 娘容辖私塾的费用一般由娘容辖诊所供给。藏医是医药不分的,一个合格的藏医不但要会摸脉看病,而且还要会自己炮制藏药。但是,藏药的炮制过程比较复杂,原材料中有很多重金属的成分,加之加工工艺相对落后,每当在炮制藏药的时候,很多医生手掌开裂、头痛眼肿,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藏医过早地谢顶、失明的原因。不幸的是,仁增·伦珠班觉医生在他40多岁的时候也脱落头发、双目失明。但他不为所困,一直坚持看病、教书,直至生命的最后。 西藏和平解放后,政府在原娘容辖诊所的基础上创建了八廓街藏医院,娘容辖的后代多被安置在这里工作,现在有的已经退休,有的还在行医。 如今,娘容辖大院仍然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它已经成为八廓街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