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

时间:2011-12-28 15:37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在洮河西岸,是一处宽阔而平坦的河边台地,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沿洮河一带首次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在此发现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以及与古希腊、罗马的安佛拉瓶造型类似的双大耳罐,齐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此后的数十年中,陆续有重大发现,其中我国最早的铜镜即出自于齐家坪,该遗址因此成为我国赫赫有名的古文化遗址。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发现及分布

    对于齐家文化的认识,学术界经历了不断探索、逐步深入的过程。最初,齐家文化并未发现大量彩陶,安特生仅在齐家坪的个别陶片口沿内发现紫红色三角形纹饰,他便按照先有素陶后有彩陶的逻辑,在《甘肃考古记》中推断,齐家文化是早于甘肃仰韶(即马家窑文化)不含彩陶的遗存,将其列为甘肃六期远古文化之首,称为齐家期。1945年。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夏鼐先生在广河阳洼湾发掘两座齐家文化墓葬。在填土中出土了马家窑文化彩陶片,根据地层学原理,填土遗物时代早于墓葬本身,据此,夏先生纠正了安氏的错误推断,从而认定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1957年在临洮马家窑、瓦家坪,天水西山坪,渭源寺坪等遗址中都发现有马家窑文化叠压在齐家文化之下的地层关系,进一步证实了齐家文化的相对年代晚于马家窑文化。

    经发掘的主要遗址有: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张家嘴,武威皇娘娘台,广河齐家坪、阳洼湾,秦安寺嘴坪,天水师赵村,青海贵南尕马台以及乐都柳湾等。1947年—1948年,裴文中先生等在瓦家坪遗hk首次发现齐家文化的白灰面房屋遗迹;1957年在武威皇娘娘台遗址首次发现齐家文化的红铜器,说明齐家文化已迈入青铜时代的门槛;1959年—1960年在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遗址,发掘了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与较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1975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齐家坪遗址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不仅出土了一大批陶器,而且还发现了带有长方形銎的铜斧、光泽犹存的青铜镜,以及制作精良的玉器。到目前为止,在甘肃境内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650余处,出土了大量的生活、生产遗物,为研究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社会性质和埋葬习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东起泾、渭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东部,南抵白龙江流域,北达内蒙古西南部以及宁夏南部,分布非常广泛,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100多处。根据碳测年代数据,其上限可到距今约4100年—4200年,下限可到3800年—3700年左右。

    在马家窑文化衰退的同时,齐家文化开始兴起,并最终取而代之。齐家文化分布极为广泛,横跨甘、宁、青三省区,内涵亦十分丰富,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支非常重要的文化,展现了这一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文明诞生的历史进程,以及社会经济形态急剧变化的状况,并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早期情况。

    2.文化特征

    铜器的大量出现、冶铜业的迅猛发展是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铜器的种类还有斧、刀、匕、镰、锥、环、钏及最早的铜镜。最大的铜器是齐家坪出土的15厘米长的铜斧,器身厚重,刃部锋利。出土铜器的遗址有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广河齐家坪,积石山新庄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遗址,到目前为止出土铜器100余件。上述发现说明,齐家文化晚期无疑已进入了青铜时代。

    铜器主要有红铜和青铜两类,出土青铜的遗址多于出土红铜的遗址,制作方式有锻造也有铸造。甘肃省博物馆对新庄坪出土的铜器进行了电子显微镜分析,发现有的铜器中含有砷,从世界范围来看,含这种元素的铜器多出在中亚地区。出土的铜器多为小件工具和装饰品,表明当时的铜器制作是一种小规模与简单的家庭作坊或生产。铸造又分单范、合范。早期以红铜为主,晚期多为青铜,整个齐家文化的冶铜业经历了从红铜发展为青铜的历程。

    陶器独具特色,制陶业比较发达,各遗址都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种类繁多,有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多手制,轮制较少。齐家文化受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陶质细腻,器型较小,多素陶,器型丰富,有罐、盆、碗、豆、鬲、蚕、学和动物形器物,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是双大耳罐、三大耳罐和双耳侈口高领罐。彩陶极少,种类也很少,彩陶已显著衰落。所出现的彩陶,以红褐色为主,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及其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简单疏朗。

    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一般都选择在便于人们生活的河边台地上。房址大多是方形和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多有白灰面构筑的居住面,房址中间有一圆形灶,门道大多向南。白灰面房屋是齐家文化建筑技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齐家文化的墓地多是成片或成排的,形制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还有凸字形墓和圆坑葬。葬具有木棺、独木棺和垫板等。葬式有单人葬和合葬。单人葬有仰身直肢葬、俯身葬、二次葬、屈肢葬、侧身葬和瓮棺葬等。合葬墓有成年男女合葬、成人与儿童合葬、成人与婴儿合葬及多人合葬等。随葬品除陶、石、骨器外,还有卜骨和铜器。齐家文化的随葬品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的差别,而且有的差别十分悬殊,说明当时已出现贫富分化。

    齐家文化的石器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除了选用硬度较高的石料制作石器外,还大量使用玉来制作。在钻孔技术方面,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双面钻。璧、琮等礼仪、宗教性玉器的大量出现,表明了其社会发展已临近文明时代的前夜。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在史前时期,产生过发达的农耕经济文化。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冷,生活在那里的游牧民族南下,致使这里也产生了典型的畜牧经济文化。游牧民族的南下,也极大地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齐家文化反映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社会状况。因处于东西方文化的接合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出土的器物中可看出,陶器中的细泥红陶双大耳器受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而夹砂圜底器又流露出游牧生活的气息,从出土铜器的造型和合金成分看,又与中亚地区有较密切的联系。

    齐家文化遗址还发现圆圈状列石遗迹,联系附近出土的卜骨等遗物看,这应是举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场所。

    3.源头和分期

    关于齐家文化的渊源,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齐家文化是马厂类型的继续和发展;有人认为是常山下层文化的继续与发展;有人认为是独立发展而成;也有人认为是马家窑文化发展到马厂类型后分为东西两支,一支发展为河西的四坝文化,一支发展为齐家文化。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其源头大致在陇东及宁夏南部,由东向西渐进扩展。

    齐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的划分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暂定为五个类型,分东、中、西三个区(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东区为甘肃东部地区的泾水、渭河、西汉水上游等流域,分师赵村和七里墩两个类型。中区为甘肃中部地区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以永靖秦魏家遗址为代表,称秦魏家类型。西区为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地区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与河西走廊,分皇娘娘台和柳湾两个类型。各期陶器的演变规律是器形从粗矮向瘦长发展,单耳罐领部由矮到高,耳由小环形发展到宽边弧形耳,耳上端由与口沿平齐发展到低于口沿。双大耳罐是齐家文化最常见的一种器物.它从早期到晚期的变化趋势是颈部由短变长,底径和颈径的比例缩小,腹部由鼓腹发展为折腹。齐家文化的彩陶数量由多到少,最后消失。

彩陶菱格网纹壶,马家窑文化齐家类型。高30厘米,直径30厘米,2000年甘肃广河出土。

宽带交叉纹壶,马家窑文化齐家类型。高20厘米,直径20厘米,1999年甘肃康乐出土。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甘肃山丹马场骏马奔腾
  • 甘肃山丹军马场现“万马奔腾”壮观场景
  • 【云游新疆】文化游对话历史 倾听丝路故事
  • 甘肃敦煌秋游“人气爆棚”
  • 【大美甘肃】一场夏雪,惊艳了民乐
  • 冬日甘肃官鹅沟现“百态冰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