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是一个“西游文化”资源比较富集的地区。这里有“黑河”“弱水”“流沙河”“羊台山”“牛魔王洞”“高老庄”等“西游文化”遗迹以及不少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其中以倪家营镇高庄村为中心形成的“高老庄文化”最为奇特
亦真亦幻“高老庄”
临泽县倪家营镇高老庄村(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高庄村)是一个地处临泽县南端的偏僻村庄。新中国成立之初村里只有七、八户人家(现有100多户,600多人)。令人不解的是:此村虽名为高老庄村,村民却说这里并没有个叫“高老庄”的宅子,也没有一户高姓人家。其中的原因他们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其一是说,猪八戒变成英俊潇洒的白面郎君,骗娶了当地高太公的女儿,直到唐僧带着他神通广大的徒弟孙悟空西天取经路过这里降伏了猪八戒后,才救出了高小姐。高员外耿耿于怀丑陋的猪八戒霸占了自己的女儿,被救出后携妻子女儿远走他乡,自此这里就没有了姓高人家,但后世仍然把这个地方叫做高老庄;其二是说,由于高老太爷无儿,在不识猪八戒真实面目的情况下将其招为了女婿,待他发现事情的真相后悔恨已晚。等到猪八戒被唐僧收为徒第赴西天取经后,又为女儿招了个女婿。但那个女婿嫌弃高小姐,不久就跑到了酒泉(也有说敦煌)再无了踪影,高家也就绝了后,故高老庄村名虽在,却没了高姓人家。那么,高老太爷一家住的那座高老庄是什么样子呢?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行者降魔》中是这样描述的:
……
师徒们行了五七日荒路,忽一日天色将晚,远远地望见一村人家。三藏道:“悟空,你看那壁厢有座山庄相近,我们去告宿一宵,明日再行何如?”行者道:“且等老孙去看看吉凶,再作区处。”那师父挽住丝缰,这行者定睛观看,真个是:竹篱密密,茅屋重重。参天野树迎门,曲水溪桥映户。道旁杨柳绿依依,园内花开香馥馥。此时那夕照沉西,处处山林喧鸟雀;晚烟出爨,条条道径转牛羊。又见那食饱鸡豚眠屋角,醉酣邻叟唱歌来。行者看罢道:“师父请行,定是一村好人家,正可借宿。”那长老催动白马,早到街衢之口。又见一个少年,头裹棉布,身穿蓝袄,持伞背包,敛裩扎裤,脚踏着一双三耳草鞋,雄赳赳地出街忙步。行者顺手一把扯住道:“那里去?我问你一个信儿:此间是甚么地方?”……那人被行者扯住不过,只得说出道:“此处乃是乌斯藏国界之地,唤做高老庄。一庄人家有大半姓高,故此唤做高老庄。”
高老庄村里虽然没有个叫“高老庄”的宅子,是否就意味着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那样的建筑呢?村民们认为以前肯定有过,只是后来叫法变了而已。他们说,民国以前这里的老百姓一般都居住在“堡子”或“屯庄”里。“堡子”是由官府组织修建的、具有防匪祸或贼寇功能的小城堡,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居住;“屯庄”是家庭富裕人家修建的具有与“堡子”同样功能的、以家族为单位居住的建筑。查历史得知,明朝建立之初,曾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河西走廊以嘉峪关、阳光、玉门关等关隘为明朝和西域之间的国界。当政者接受历史教训,为了确保边境的安宁,在整个河西走廊修建了长城和大量的具有耕战合一功能的“堡子”。待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后,为了方便农业生产,许多家境稍好些的人家就建起了“堡子”的微缩版——“屯庄”。因此“屯庄”这种住宅因其防寒、防盗效果好,就被一直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以村民们认为《西游记》里的那个高老庄,应该就是这里的“屯庄”或者小型一些的“堡子”。“屯庄”是个什么样子呢?84岁的本村三社居民张文奇老人曾比划着介绍说:他家以前就住在张家屯庄里,屯庄用夯土筑成,庄墙很厚,有十几米高,墙顶上可以走架子车,墙顶的四个角上都修一间用来瞭望远处的房子。院子很大,能住三、四户人家,院子的前半部分住人,后半部分用来存放生产工具和养牲畜。从他的描述看,《西游记》里高老太爷居住的高老庄应该和屯庄的样子差不了多少。至于“堡子”的样子,我们可以从肃南县的高老庄古城遗址、高台县许三湾魏晋墓出土的“坞堡”模型和民勤县现存的瑞安堡古建筑群得到印证:
高老庄古城遗址: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南沟村草沟井之西5公里处。是一个魏晋时期的古城遗址。遗址呈平面方形,边长58.5米,面积3422.25平方米。城垣由黄土版筑,夯层厚12厘米;垣高7米,宽2.5米。在南垣辟门,四角无角墩。在堡南200米左右处古墓群里有三个夯土堆,村民称西五个疙瘩。现为肃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传说中此庄就是《西游记》里的高老庄。
彩绘木坞堡1998年出土于许三湾西南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坞堡为长方形院落,长86厘米,宽78厘米,高74厘米。正面开一正门,正门旁辟侧门,侧门略小。四周有院墙,院墙四隅建有角楼。院落中央位置建有重檐望楼。四角楼均向院墙方向开两门。角楼及望楼顶层均作四面坡式。正面院墙上、门侧绘戈、矛、剑、削等兵器,正面两角墩上各绘树木一株,树上栖鸟。
瑞安堡俗称“王团堡子”。位于武威市民勤县城南3.5公里的三雷乡三陶村。堡南北长90米,东西宽56.5米,堡墙高10米。占地5000多平方米,大小院落8个,高脊瓦房140多间,亭台楼阁7座,整个建筑群雕梁画栋、设计精美,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具备了居住和防御功能,是一处西北地区民国以前典型的农村富绅私家庄园。
高老庄村以西有一处不知具体建筑年代的圆形夯土墩。此墩直径约20米,高约2米,当地人称之为“猪八戒墩”。有村民说,很早以前墩上有一座庙,但不知什么时候被拆除了,现今已无从考证。关于猪八戒墩的来历,村里人认为那就是先人为纪念猪八戒而修建的。高庄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武说:“猪八戒墩下面曾经有个洞,洞口是用砖头筑起的半圆形,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封了起来”。关于封洞的原因,本村三社72岁的村民张文高说:“我的父亲张怀贤(1967年去世时70岁)告诉我,猪八戒墩下面有个洞,曾经有2个孩子放牛时进洞游去了,大人等了一架子(半天)多时间,牛把外面的庄稼都吃了,最终孩子也没出来。后来就把洞口给埋了”。张文高还说:“我爷爷奶奶活着时,有一次在自家园子里浇水,浇了一架子(半天)还不满,下地一看,发现地里有个漏眼(地洞),他们怀疑这个漏眼和北面不远处(约500米)的猪八戒洞是相通的,就拉了一车子胡麻秸将漏眼赌上了”!
村民张文奇(曾担任过村支部书记)和张文高、马文武都说:村里原来还有一座三间大的高老庄庙,庙里没有泥神爷,只有壁画。正面墙上画的是玉皇大帝,右面墙上画着阎王、土地、小鬼等像,左面墙上则画着唐僧、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等《西游记》人物。马文武还强调:“特别是那个扛着大钉耙的猪八戒形象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可惜庙在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后木头用来修学校了,现在只剩下了当初庙门前那棵古柏树的枯树桩!
可以看出,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这里已经形成了以高老庄村名为中心,以猪八戒墩、猪八戒洞、猪八戒庙以及有关村名、居住环境、猪八戒的传说等为主要内容的“高老庄文化”。随着时代的更替,这种文化还在传承着、延续着……
猪八戒是“高老庄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全国各地,有高老庄遗迹、传说、民俗的地方不少。但像临泽县倪家营镇高庄村这样形成了以村庄名、猪八戒墩、猪八戒洞、有猪八戒绘画的庙以及相应传说的现象还很少见。由于村庄、遗迹、传说等都是围绕猪八戒这个人物展开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猪八戒这个人物被老百姓所喜欢的原因作些分析。
客观地讲,无论从长相、能耐、人品还是最后得到的封赏看,猪八戒都要逊色于孙悟空和沙和尚,可他为何偏偏受到普通老百姓的喜好甚至愿为其建墩修庙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的代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在《西游记》里,猪八戒是一个表里不符、内外不一、荒谬怪诞、矛盾百出令人忍俊不禁的形象。这个形象主要通过这样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名不副实的名字。所谓八戒,即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准确说来,应该称为八戒一斋。八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鬓香油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猪八戒具有凡夫俗子的贪吃贪睡贪财贪色和懒惰的习性。虽然号为八戒,实际上什么也戒不了。这既与他错投猪胎有关,又是人性的表现,更是它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丑陋的模样。猪八戒长得猪头人身,书中第八回写他“卷脏莲蓬吊搭嘴、耳似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猪八戒相貌丑陋,生得长嘴大耳朵,脑后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又有腾云驾雾和变化的本领,是猪与人和神的综合体。猪八戒相貌丑陋,长长的嘴巴、大大的耳朵,胖大臃肿的体态,加之猪的贪吃、贪睡、懒惰的特点都集中在猪八戒身上,而且吃相非常夸张,睡觉更不分场地,使得这种“呆”“夯”的特征不断制造出喜剧情调。贪吃好睡、笨拙等又都符合猪的习性。
农具似的武器。猪八戒的九齿钉耙虽然是个宝物,可孙悟空说这耙是做园工筑地种菜的,沙僧也说“看你那个锈钉耙,只好锄地与种菜”,一路上更有很多妖怪嘲笑猪八戒的钉耙,锄地用耙子尚可,但充当武器就充满戏谑意味,增添了许多喜剧性色彩。
妖魔式的变化。猪八戒有三十六般变化,但也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变一些笨重的东西。如只能变山、变树、变石块、变土墩、变赖象、变科猪、变水牛、变骆驼。书中第四十七回“真个变过头来,就也像女孩儿面目,只是肚子胖大,朗伉不像”,需要悟空帮忙才变成轻巧的小女孩儿,让人发笑。他是猪精式的人,作为猪精,他虽外貌丑陋,但本领高强。把动物的姿态强加在人上,表现出生性笨拙的不协调让人感到非常可笑。
极富个性化的言行。猪八戒丑陋无比又反以为美,蠢笨无能而又自作聪明,憨厚老实又爱耍小心眼,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在取经路上那样艰难的情况下,他还偷偷攒下私房钱。取经途中,猪八戒不断犯错误,又不断改正错误,并常常自食其果。怕孙悟空抢了头功,前去助阵败下阵来,却躲进草丛睡大觉,既滑稽荒唐,又可笑可恨,有着直率可爱的一面。巡山化斋时,在平顶山对着石头编造谎言,自以为滴水不漏却被悟空当场揭穿。猪八戒主动驮悟空去水底,想跌坏悟空却反被捉弄。唐僧在三个徒弟中对猪八戒比较偏爱宽容,可猪八戒却多次在唐僧被擒以后,嚷着要分了行李散伙,丝毫不把师父的性命安危放在心上,与美猴王所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豪言壮语形成强烈的对比。明明长得一脸猪相,猪八戒却常说:“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丑便丑,奈看,再停一时就俊了”“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我丑自丑,有几句口号儿: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我们丑自丑却都有用”。掩耳盗铃般自己欺骗自己。猪八戒不讲礼仪,戏弄权威,书中第四十四回些猪八戒把三清扔进茅厕还嘴里祷着让其做个受气的天尊。成了正果还闹地位观念,吵着如来佛祖分配不公。这种调侃不由使人感到愉悦,进而笑出声来。猪八戒在悟空面前喊他哥哥,可一旦离开孙悟空就骂他弼马瘟,表现出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不但不可恨,反而变得可爱。猪八戒还能讲出极具喜剧色彩的语言。猪八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喊出了“斋僧不饱,不如活埋”“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油脂”的经典话语,更幽默地说出“干鱼可好与猫儿作枕头”“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等谚语,甚至嘲笑悟空“哥哥不曾读书,《百家姓》后有一句‘上官欧阳’。”显示自己的学问,特别是第四十一回当红孩儿放火烧猪八戒时,他紧张地说出“把老猪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
矛盾统一的完美形象。猪八戒的理想是过上普通老百姓那种“男耕女织乐井田”的生活。从根本上说,猪八戒参与取经是一种人生的无奈,他更愿意过高老庄的农家生活。因为猪八戒身上有着强烈的“入赘情结”,时刻想过上稳定的小生产者生活。加入取经队伍后,作为欲望很强的猪八戒与出家成为和尚的猪八戒,是水火不相容的。猪八戒基本没有宗教信仰,因为他是一个俗人,只追求现时的、当下的人生享乐而不相信未来。猪八戒饭量很大,却没有孙悟空化斋本领大,时常忍饥挨饿;色心未泯,却没有唐僧的英俊容貌,一路上入赘的梦想全部以破灭告终;偷懒耍滑却受到师徒三人的打骂和歧视,所以吃尽了苦头的猪八戒经常发牢骚要散伙回到高老庄。理想和现实所产生的矛盾不仅闹出了很多喜剧,更放大了猪八戒身上的可笑之处,使人忍俊不禁。最后被如来佛祖封为净坛使者成了正果,标志着充满矛盾性格的猪八戒经过苦难的历程,终于喜剧性地战胜自己,完成了人性、神性和动物性的完美统一。
总之,猪八戒的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找到大量符合其人性特点的人群。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不习惯更不喜欢长期在外奔波的行旅生活,他护僧取经是出于无奈的,所以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难,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要散伙,嚷着回高老庄做女婿、种地过日子,这种回归土地、眷念家园、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长期依附于土地的典型的农民意识和农民心理。可以说,猪八戒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劳动人民的典型化身,他身上存在守着土地而养成的顽固的保守心理,和神、道、佛相对立,表现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猪八戒形象在市民阶层中具有普遍性,是个“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代表着农民阶层并具有市民特征的下层人民形象。猪八戒率性而为,张扬个性,其自然天性根源于他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凡夫俗子;一个普普通通、安守本分,一个并不情愿、时时打退堂鼓的凡夫俗子;一个作为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可以轻松嘲笑并调侃的对象,一个来自于人民内部的、带有芸芸众生的人性优点及弱点的形象,因此,他在任何时代都是迎合大众文化的一个代表。
“高老庄文化”在继承创新中延续
高老庄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地名。在小说中,猪八戒下凡化成人形暂居的地方就是高老庄。《西游记》本是神魔小说,书中除唐玄奘这一真实历史人物外,其余包括地名、故事情节、人物等均属作者虚构,本不应以考古者的眼光去简单的套用现实。但有趣的是由于河西走廊自汉代佛教传入后,到五凉时已经成为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中心,高僧鸠摩罗什、昙曜曾在这里翻译佛经;法显赴印度取经时曾在这里“夏坐”宣扬佛法。唐朝的玄奘法师赴西天取经时往返河西走廊并从事过讲经说法活动。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加之一些重要佛教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得河西走廊在明朝末年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诞生之前这里就已经形成了浓厚的“西游文化”氛围,留下了诸如瓜州榆林窟中玄奘取经图、高台县的台子寺、临泽县的羊台山晾经台等壁画和遗迹。为《西游记》的成书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西游记》出版后,因其较之真人真事更加生动传神而受到河西人民的追捧。追捧的结果是他们将本来不可考证的神话中的许多故事情节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了创造,使其“符号化”。这就有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许多建筑、雕塑、壁画等可供后人考证的“真实存在”的“西游文化”。临泽县的“高老庄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一种文化现象一千多年来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本身就说明这种文化具有牢固的根基和旺盛的生命力,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传承延续这种普通百姓喜欢的文化就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共临泽县委、政府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经过缜密的规划论证,正在与张掖市泰真文化传媒中心合作,在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建设一处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的旨在弘扬临泽乃至河西走廊特色民俗文化的“历史再现”工程——河西民俗文化博物馆。高老庄就是其中一处重要的集民俗展示、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建筑群。
可以说,河西民俗文化博物馆中的高老庄项目既是对本土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的“高老庄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更是一次创新和创造。“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德·恩斯特·卡西尔)。高老庄项目建设就是在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