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三次流鼻血

时间:2011-12-27 23:33来源:天天新报 作者:李家骥 杨庆旺 点击: 载入中...
  周总理的一生最伟大的并不是他的赫赫战功,而是他鞠躬尽瘁地为人民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对手尼克松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本文选摘自毛泽东卫士李家骥的回忆录《领袖身边十三年》,他在书中回忆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周总理三次流鼻血,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周总理日理万机、辛劳繁忙的一生。 

  建国前夕 主席惊呼:“恩来,你的鼻子流血了” 

  杨庆旺:主席和总理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携手共进,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努力奋斗中,肯定有很多感人故事,您能多讲讲总理勇挑重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工作的故事吗? 

  李家骥: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我就讲讲亲身经历的“总理三次流鼻血”的事吧。 

  建国前后,总理和主席一样在中央首长中是最忙最累的。在某方面,尤其是统战、行政、外交等方面总理更忙,因为这是他具体负责的工作。他常常忙得吃不上饭、睡不了觉,甚至累得流鼻血。 

  1949年3月,中央机关进北平暂住香山双清别墅。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城里、山上两头忙,常常夜里,主席在住处召开书记处会。 

  17日下午,主席起床在院子里散步,他叫叶子龙来,让他通知晚上书记处开会。叶子龙问几点开?他考虑了一会儿说:考虑恩来时间吧。因为周总理白天在市里工作,再回到山上。担心总理事多怕办不完,还有中间路远占用时间多,到山上很晚了,叶子龙决定8点在主席处召开书记处会。 

  到晚上8点钟,朱老总、少奇等都来到主席处,只有周总理未到。叶子龙马上与城里联系,那边说已上山了。又查沿途有关部门,才知道周总理离开北京饭店,又到六国饭店等地看张治中、邵力子等民主人士去了。结果拖延了时间,到晚上11点才返回来。大家虚惊一场,当时北平治安不好,大家都怕发生意外的事。 

  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汪东兴长出一口气后,责怪起周总理的卫士成元功来,批评成元功:“为什么不提前报告,让大家担惊受怕?别说找不到首长,连你也找不到了!以后有事必须打招呼。”成元功有点不服气地说“没时间了。”周总理也为他的卫士开脱说,确实来不及了。 

  因为大家等了三个多小时,心里也有话想说,首长们也参加了争论。 

  朱老总说:“以后有事应打招呼,不然大家着急担心。” 

  主席很有些同情周总理:“这也难怪,恩来一天事太多,忙不过来。” 

  朱老总又感慨地说:“过去我们在农村很方便,现在到了大城市,反倒不方便了,我们要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 

  周总理听了一会儿大家的意见,认为有道理,说:“我同意大家的意见,现在接着开会吧。” 

  主席:“好,那就先听你说说城里的情况吧。” 

  于是周恩来谈起和民主人士接触以及政协会议的准备情况。 

  “恩来,你的鼻子流血了。”没谈多长时间,主席有点惊慌地说。 

  大家一下子把目光都聚到周恩来的鼻子上。 

  这时周恩来下意识地捏住鼻子,说:“拿毛巾!” 

  我当时值班,听说周总理鼻子流血了,马上跑进会议室,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主席抓了我一下,说:“还不快找医生去!” 

  我以为应先止住血,便马上拿来湿毛巾送给周总理,但主席却埋怨地说我:“赶快找人去!” 

  当时门诊所在山上,要走一段路程,我怕救不了急。 

  这时成元功也进来了,他并不像我们那么慌忙,他说“不要紧。”说着,把酒精棉递上去。 

  “这有什么用?”主席生气地说。 

  “主席,周总理老流鼻血,都是这样处理的。”成元功解释说。 

  “为什么不早报告?”主席一边批评一边来到周总理身边,并用湿毛巾轻轻放在周总理的额头。其他首长也都来到周总理身边,那种情景是很感人的。 

  周总理的鼻血止住了,大家也平静了下来。 

  朱老总首先心痛地说:“恩来,我们不知道你老流鼻血,这样下去不行啊。” 

  “不要紧,是因睡觉少,多睡觉就好了。” 

  主席提议说:“会议就开到这里,明天再开。” 

  但在周总理一再坚持下,会议还是接着开下去,直到下半夜3点多才结束。 

  第二天,主席一起床就让叶子龙打电话询问周总理的身体情况,听说好转才放下心来。 

  事后主席找了傅连,让他从医疗角度多关心中央领导的身体健康。他还批评了汪东兴,说不掌握领导同志的身体情况,这是官僚主义。汪东兴又教训了成元功一顿。成元功仍然不服气地说:”周总理有话,不让我说,我怎么办?“谁的责任都不好追究,只好不了了之。 

  首次访苏 要求“千万不要惊动苏方” 

  杨庆旺:周总理第二次流鼻血发生在什么时间? 

  李家骥:这一次发生在莫斯科,当时是毛主席第一次访苏。 

  毛主席一行先抵达苏联后,根据主席指示,周总理带一个庞大的谈判队伍于1950年1月20日也到达莫斯科。一开始时,苏方为总理等人另安排了宾馆,但主席深知总理肩上的重担,为了避免总理两头跑,也为了研究工作方便,还是让总理搬到主席住的别墅的二楼。 

  总理来到莫斯科后,马上投入了工作。 

  1月22日,中苏开始正式会谈。总的说,会谈还是顺利的,在每个重大问题的会谈中,常是斯大林让中方先发表意见,而中方的原则意见又常常是毛主席先提出来,再由周总理具体说明,或与苏方讨论。在个别问题上斯大林和苏方表现出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对此,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原则问题上则据理力争,决不让步。 

  1月28日,天已很晚了,总理还没从城里回来。主席很不放心,因为不久前陈伯达外出时出了车祸。他让汪东兴与李富春联系,搞清怎么回事。主席一直等着总理,想和他一起吃晚饭并研究工作。到晚上11点总理才回来,主席这才放下心来,并马上安排一起吃饭,边吃饭边研究问题。 

  于是主席、总理、王稼祥大使、陈伯达、叶子龙、汪东兴等一边吃饭,一边听总理汇报与苏方谈判的情况。 

  没想到进行到中间时,总理的鼻子又出血了。这次主席有了经验,马上喊警卫来帮忙,我也马上拿来了湿毛巾,又告诉何谦取酒精棉。何谦更不着急,他说总理口袋里就有酒精棉。毛主席见何谦不着急的样子生了气,他说:“总理流鼻血,还不赶快拿出酒精棉!” 

  何谦说:“最近总理好几次流鼻血。” 

  “那为什么不告诉我?”毛主席更生气了。 

  王稼祥马上解释道:“总理这些日子太累了。” 

  主席还没消气,他大声说:“打电话,赶快让朱仲丽来。” 

  叶子龙马上去挂电话请朱仲丽。 

  总理稍稍有所缓解后,主席又提出是否请苏方医生来给总理治病。 

  周总理马上说:“千万不要惊动苏方。” 

  “如果让他们知道了,事情就大了。”王稼祥也说。 

  主席听王稼祥这么说,也不说别的了。 

  王大使说得有道理,一是怕苏方增加麻烦;二是因为总理是谈判的主角,如果总理病了,让苏方知道了必然会影响谈判进程。 

  最后,还是朱仲丽负责此事,让她每天来为总理治病。主席指示朱仲丽在谈判期间,绝不能让总理病倒! 

  在主席关怀下,经朱仲丽精心治疗和大家的照顾下,总理在谈判期间再没有流鼻血。胜利地完成了谈判任务。 

  整个会谈过程中,周总理始终是中方的主要发言人。条约的具体内容和文字表述,主要由周总理和莫洛托夫、米高扬商定。而在这些本来是双方共同进行的工作中,周总理也是主要角色。如《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草拟,开始由苏方根据双方达成的意向行文。草稿写出后,中方不满意,于是周总理亲自动手,用两天时间草拟了条约文本。苏方看后表示满意。他们没想到中国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起草出这样高水平的文件。后来,一位苏方人员颇有感慨地说:“你们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真是少有的领袖人物啊!” 

  条约和协定签字后,中方要以中国驻苏大使王稼祥的名义举行答谢宴会,斯大林破例出席。宴会规格很高,高朋满座,气氛极其热烈。斯大林和毛主席成为大家注目的中心人物。其中周总理祝酒辞在宴会中又掀起了一个高潮。根据酒会事先安排由周总理致祝酒辞,由费德林担任翻译。事先总理把发言稿给费德林看过,并由他译成俄文拿在手中。总理临场讲话,没拿发言稿,2000多字的祝酒辞竟说得与原稿一字不差,费德林翻译和表达得也好,赢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抗美援朝时 

  止住鼻血,与主席继续谈话 

  杨庆旺:第三次流鼻血是怎么回事呢? 

  李家骥:我看到总理那一次流鼻血是在1950年末。这段时间抗美援朝战争刚刚打响一个多月,胜负未见分晓,毛岸英又刚刚牺牲。为让主席减轻负担,平稳情绪,同时完成斯大林建议编辑毛泽东选集之事,中央决定让主席到石家庄休息一段时间。 

  这个决定也是周总理的想法。他对主席的情况比谁都清楚,他希望主席休整一段时间,恢复一下体力,以便更好地工作,因为中国不能没有主席。他也深知主席休息便意味着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要做更多的工作。但这个决心必须下。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困难重重,百业待兴,政权需要巩固,还与国民党蒋介石的军队隔海对峙、与美帝国主义打仗。这些工作主要压在主席和总理头上,总理深知必须加倍工作。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总理与主席的谈话过程中,总理又流了鼻血。 

  经历了几次,主席知道怎样处理这种事了。他叫我和成元功赶快拿酒精棉和湿毛巾,很快止住了血。两人继续谈话。他们俩交换内政、外交、战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现状、发展趋势和下步的政策。因这些问题不研究清楚,主席无法离开北京到石家庄休息,总理也无法开展工作。 

  几个月后主席回到北京,两位战友又相聚长谈。这次交谈我们没发现总理流鼻血,却见他瘦多了。我们不由得一阵子心酸。主席特别关切地问这段时间是否又流鼻血了?总理风趣地说:“我现在已摸到规律了,当可能流鼻血时我就增加一点睡眠休息,果真有效!” 

  主席也风趣地说:“我们什么时候不打疲劳战了呢?” 

  其实当时总理是硬挺,主席回北京没多长时间他就累倒了。 

  主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在内心感谢勇挑重担、不辞辛劳的好战友。他与其他领导商量,决定强迫总理休息。 

  总理不得已,只好到大连休息了一段时间。 

摘编自《领袖身边十三年》   中央文献出版社 

摘自《天天新报》2009/4/26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南唐悲歌:三帝之二是风流才子 被错放到皇位上
  • 流传千年的作品当初是怎样“发表”的呢?
  • 周恩来下放叶剑英的深刻用意
  • 周恩来曾支持徐向前探亲
  • 宋朝也流行“好声音”
  • 胡适三次买《四部丛刊》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