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从人云亦云到一通百通
玩收藏,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去粗存精的过程。
第一阶段浑浑噩噩。陈维聪坦言自己也有过人云亦云的盲目,有过希冀捡漏的侥幸心,有过错买赝品交学费的惨痛,他形容为,“这是井底有蛙初长成的阶段”。
第二阶段眼界渐开。他的收藏开始与国际接轨,然而由于财力所限,能拥有的只是拍卖会上档次不高的东西。
第三阶段渐入佳境,进入热恋期。同时,明确了日后收藏的发展思路,形成了收藏的价值观,其核心内容就是“淡化回报”,这个定位相当重要,对其以后的“长线收藏”影响深远。
第四阶段一通百通。通过对瓷器的研究性收藏,他自言“突然就开了窍”:“确是触类旁通,除了瓷器,我对古家具、青铜器、翡翠、老茶、老酒等各个领域的收藏也能格物悟道了。”
什么是悟道?
“欣赏藏品就仿如在与古人对话,能明白它在艺术上的表达诉求,这是一门心学。”
第五阶段“四力”俱全。所谓“四力”即眼力、魄力、定力、财力,这样钱就能用到刀刃上,买下独具一格的精品。“此阶段我已有能力问津馆藏一级的宝贝了,哈哈。”
第六个阶段进入文化传播期。他很乐意做身边朋友的文化顾问,或称“掌眼人”。
去年,陈维聪成为广东省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委员,有资格为自己鉴定的瓷器和古家具真品签下认证书。作为少数能同时在两个领域都有认证资质的收藏家,他说自己其实并不太愿意公开收费做鉴定,因为“有时会遇着附庸风雅之人,例如有位‘土豪式伪藏者’,此君一张口就是‘给×百万你,帮我摆满两层楼就行。’我告诉他‘您不如去买松糕吧,抵食夹大件’” 。
如今进入第七个三年计划,他打算完成自我的转型升级:由量化收藏向优化收藏的转型,由收藏爱好者向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升级。
至于第八个三年计划,他也制定好了:成为张伯驹、陈梦家那样的文人收藏家、学者收藏家。
陈维聪用26个字形容自己现阶段的内心写照:“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依旧是满腹的豪气。
天分:预见民窑精品升值
“我觉得自己天生就适宜玩收藏,因为我有天分。”
怎么说?
“有些人收了很多年还是没弄懂。拍卖场上,只会冲着拍卖书的封面和被写入一些收藏书中的藏品,见多人举牌的东西他们就跟着抢,好在哪?不知道。”
显然陈维聪不是。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陈维聪对瓷器已经相当有心得,官窑受大多数人追捧,但买得起三代官窑立件的人凤毛麟角,而在他看来,把玩官窑的小碗小碟意思又不大。当时,他相信民窑精品未来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官窑花瓶通常画花花草草,画风严谨但拘谨,艺术感染力不及民窑精品。”
这份预见性让他当年以五六万元的价格买下许多如今价位过百万元的明代青花瓷和康熙五彩瓶,以及雍正乾隆时期的精美青花瓶。“明末清初的一些山水人物器,不是官窑,胜似官窑。该时期正处朝代更替,社会动荡,官窑停烧,匠师为求生计委身民窑,没了束缚反而令他们大胆创作,所以我们不时会遇到这时期的佳作。”陈维聪还别出心裁将其中一个康熙花瓶上武将出征的场面拓下,印在自己的名片上,相当别致。
一位专家看到陈维聪的部分收藏后感慨:“在广东,你的明代和清三代的立件,如果把数量和质量两者综合的话,算得上是排头兵!”
缘分:不抱捡漏心态
陈维聪不去乡下寻宝,他说这是浪费时间,自己搞收藏不抱捡漏心态,“好东西在乡下”这个观点他不认同:“价值高的藏品不是现在才值钱,而是当年也值钱,从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分析,乡间有旧物,但有价值的藏品极少。”以前,他不止一次千里迢迢去乡间淘宝,“到了那里,30秒我就想走了,那些家具确是老的,但材质不好,款式媚俗,没收藏价值。大部分乡村古家具审美情趣一般,且多是杂木,碰到紫檀、黄花梨的几率低于买彩票中头奖。紫檀是超大户人家的专利,黄花梨是有钱的文人文官之专利。或许我没有马先生那样好的手气吧。”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