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死亡

时间:2011-12-28 23:30来源:新京报 作者:韩浩月 点击: 载入中...
《战国》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死亡

  非著名导演金琛的最新作品《战国》4月12日在全国公映,这两年带有实验性质的新类型电影不断出现,《战国》更是冠以“奇谋电影”的名头。影片以七雄争霸时期孙膑与庞涓的故事为主题,讲了英雄情义,儿女情长,忠诚与背叛,顺便还对战争的矛盾一面进行了《英雄》式的解读。

  《战国》的绝对主角是孙膑,情节的推进,戏份的华彩之处,意义的升华,都以孙膑的性格、谋略、思想为落脚点,如果影片更名为《孙膑传》,或能和影片内容贴的更密切。孙红雷饰演的孙膑,不修边幅,口齿不清,大智若愚,神神道道,与史书中的孙膑形象相去甚远,初看难以接受,但全部看完电影,会觉得这就是孙膑,他有战略家的深邃,也有小人物的血肉,《战国》没有神化孙膑,是国产电影的一大进步。

  《战国》容易被当成一个复仇故事来看。孙膑在庞涓身边吃尽苦头,一直被他尊为师兄的庞涓,为获所谓师傅鬼谷子传给孙膑的兵法,对孙膑实施了非常残忍的膑刑,在获救回到齐国后,孙膑被拜为国师,受命率兵“围魏救赵”,按照复仇电影的路数,快意恩仇是整个故事最高潮的时刻,但在胜利果实摆在眼前任其宰割的时候,孙膑的眼里却尽是泪水、没有欢乐,因为他心目中根本没有恨,没有恨,何来仇?

  《史记》中写到庞涓对孙膑施以酷刑,给出的解释是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电影对此做了改编,获得兵法结束战乱免得黎民百姓继续受苦,成为庞涓对孙膑下毒手的原因。这种改编,重新提出了张艺谋电影《英雄》曾被广为争议的一个命题:天下太平,一定要通过快杀速杀来实现吗?真英雄就一定要成为结束战争的垫脚石吗?电影里的孙膑用他的做法否认了这一点,他并不恨庞涓,在庞涓于马陵道宣布投降的时候,孙膑高喊“师兄大爱”,那一刻两人已经达成了和解,可惜的是,战争从来不为善良的人所愿,齐国大将田忌砍断绳索放下巨石,将魏军全部消灭。


电影对《史记》的改编,一举更改了两个人物的历史形象,孙膑不是睚眦必报的复仇者,庞涓也不再是权欲攻心、野心勃勃的小人,对战争概念的理解不同,造就了这两个人的悲剧。这种改编,或会引起一些观众对《战国》的批评,但从观赏性和艺术性的角度看,这样处理使得电影脱离了简单的打打杀杀,对历史赋予了人性化的解读。

  心藏大善、童心未泯的孙膑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有逃世倾向,但战乱时代怎会有隐士?孙膑出山,是因为喜欢上了齐国大将田忌的女儿田夕,泡妞成为促使孙膑踏入仕途的诱因,这么处理虽有喜感,但也不牵强。爱上田夕的孙膑,误以为“爱”能改变身份差距,让即将成为国后的田夕成为自己的老婆,也误以为“爱”能感化师兄,化解齐魏两国矛盾,按照孙膑的想法,七国之战压根儿不用动刀动枪,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就足够了,这不正是理想主义者的天真与可爱之处吗?事实证明,只有歼灭以庞涓为首的魏军,孙膑才能左抱美人、右揽军功,暴力要比爱心好使一千倍。

  影片最后,孙膑得到一切,他却绝望了,投身山崖,死在了拍马赶来的田夕面前,别的将士梦寐以求的功名利禄,在他看来,如果要用暴力换得,那是一种耻辱,他用死捍卫了自己的理想。最后,能死在爱人的怀抱里,或是影片创作者出于煽情的目的而设置,对于残暴而冰冷的世界而言,爱人怀抱里的那点温暖,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最后一丝眷恋。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李玉刚:不要一提起我就只想到《新贵妃醉酒》
  • 赖声川:《宝岛一村》演的不仅是眷村
  • 《中国时代》:100年国家肖像
  • 《中国时代》美国人发现的中国隐史
  • 刘心武全新解构《金瓶梅》:在巨大误解面前有压力
  • 《乌苏里船歌》悠然远去 我们如何再唱出一个时代?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